一、單位簡介
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簡稱“防腐院”)是2020年3月9日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聯合舉辦的新型研發機構、廣東省屬事業單位。
2020年10月,防腐院獲批廣東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先后成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牽頭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依托單位等。正式掛牌和建設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中國科學院腐蝕控制工程實驗室(廣東)、廣東省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三個國家級與省部級平臺。亞太材料科學院(APAM)、國際科技期刊《Materials and Corrosion》共同主編辦公室、腐蝕控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處、海洋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處、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耐蝕材料與腐蝕控制分會秘書處、廣東省腐蝕防護與表面工程學會秘書處、廣州腐蝕與防護學會秘書處依托我院,被認定為廣東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廣東省先進材料產業集群專利技術服務轉化基地、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
防腐院以原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和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金屬腐蝕防護和新材料等領域已經形成的學科優勢、研究成果及人才團隊為基礎,積極吸納全國乃至全球同行人才,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布局、人才優勢和政策支持,致力于打造成為集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系統集成、工程化應用、產業化培育、公共技術服務等全鏈條工作為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
防腐院的戰略目標是: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設成為“產學研用資等要素大力協同、合力創造”的創新平臺、我國腐蝕防護技術創新研發與成果轉移轉化的核心基地、“基礎研究國際一流、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研發成果產業接軌”的國際頂尖腐蝕控制中心。
防腐院堅持以全球視野吸納和匯聚人才,注重高層次人才引進及培養。計劃通過5年時間,建設一個300人的高水平團隊。截至2023年12月,研究院在冊人員262人,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71%、高級職稱占比20%、研發團隊博士占比31%。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國家科技部創新團隊1個,杰青2名,長江1名,WR領軍人才3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團隊3個。全職引進高級管理者2名。已入選國家科技部外國專家項目(個人類)1個,廣東省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廣州市黃埔區“杰出人才”1人、“優秀人才”2人、“精英人才”3人,黃埔區勞動模范1人。獲批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黃埔區博士后創新中心。
防腐院堅持“創新、弘毅、協力、唯實”的發展理念,誠摯邀請各方團隊和人才加盟,共創腐蝕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偉大事業。防腐院目前有核能裝備腐蝕服役安全中心、交通運輸裝備腐蝕服役安全中心、海洋裝備腐蝕服役安全中心、油氣及化工裝備腐蝕服役安全中心、基礎設施腐蝕服役安全中心、綠色新能源與儲能裝備損傷服役安全中心、耐蝕鋼鐵材料及其低碳制備中心、耐蝕輕金屬材料研制中心、數字仿真與大數據中心、先進銅箔研發中心等12個研發中心,同時有腐蝕與環境斷裂機制、涂鍍層、腐蝕監檢測、表面改性、油氣腐蝕、核電腐蝕、計算模擬等約20個相關研究單元,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和積累。各中心主任和副主任可根據任務需求,有權力組織和調動不同研究單元的人力和設備,完成中心的研發任務。
二、招聘崗位
現面向全球招聘:
中心主任(各1名):
l交通運輸裝備腐蝕服役安全中心
l海洋裝備腐蝕服役安全中心
l耐蝕輕金屬材料研制中心
中心副主任(各1-2名):
l核能裝備腐蝕服役安全中心
l交通運輸裝備腐蝕服役安全中心
l基礎設施腐蝕服役安全中心
l綠色新能源與儲能裝備損傷服役安全中心
l耐蝕鋼鐵材料及其低碳制備中心
l耐蝕輕金屬材料研制中心
l數字仿真與大數據中心
各中心簡介如下:
中心面向道路、鐵路、航空交通運輸領域的裝備服役安全的重大技術需求,開展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以及服役性能數據積累和工程應用,確保交通運輸裝備的長期安全和穩定運行,提高裝備的耐久性和可靠性。中心從輕量化耐蝕材料開發、腐蝕機制、交通裝備的新型防腐材料和技術的研發、裝備結構安全評估與壽命預測、裝備維護和修復等多個方面開展了系列研發。
中心面向近海、遠海、深海和極地等苛刻海洋環境下的船舶及海下裝備、海上平臺、海底管道、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圍繞裝備材料腐蝕機制、腐蝕防護技術、陰極保護、腐蝕監/檢測、結構安全評估與壽命預測等重大關鍵問題,開展材料在苛刻海洋環境的腐蝕機制研究,開發新型耐腐蝕材料、復合型腐蝕防護技術、水下修復與補強技術、陰極保護和腐蝕監/檢測聯用技術、涉海裝備的安全評估與壽命預測技術、微生物腐蝕和海洋防污涂料等,推動海洋腐蝕與防護領域的技術進步,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中心致力于研發和推廣耐蝕高強高韌鋁、鎂、鈦等輕金屬材料,確保輕金屬材料在各種苛刻環境下的長期安全和穩定服役,提高其耐久性和可靠性。中心致力于不斷創新和優化輕金屬材料的耐蝕性能,開展了一系列研發項目,包括新型耐蝕輕金屬材料的研發、現有材料的改良、生產工藝的優化等,滿足多種工業領域的需求。
核能裝備腐蝕服役安全中心
為了確保核能高效安全應用,核設施及核能行業的長期安全和穩定運行,中心面向全球的核能領域,致力于提高四代、三代、小堆等核電設施的耐久性和服役安全,開展不同堆型的材料腐蝕機制,研發和推廣先進核用材料制備工藝、水化學控制、腐蝕監檢測、安全評估與壽命預測技術、失效分析等能腐蝕控制和服役安全技術,確保保障核設施安全、可靠地運行。
中心立足于城市管網和給排水設施、輸水工程、地鐵、城際等橋梁和跨海大橋等基礎設施的長壽命服役安全需求,開展包括對基礎設施環境腐蝕的監測和分析、耐蝕材料研發、新型防腐材料和技術的研發、設施結構安全評估和壽命預測等研究,致力于不斷創新和優化基礎設施的腐蝕控制技術,保障基礎設施的服役安全。
綠色新能源與儲能裝備損傷服役安全中心
中心以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與電化學儲能、氫能、氨能、醇能等的生產、儲存、使用過程中材料長壽命可靠服役的卡脖子難題為主線,開展材料損傷機制研究、耐損傷低成本高性能材料的研發、長壽高效的損傷控制技術、損傷監檢測技術、裝備結構安全評估和壽命預測技術等。
中心專注于研發和推廣耐蝕鋼鐵材料及其低碳制備技術,致力于通過創新技術提高鋼鐵材料的耐腐蝕性能,同時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通過自主研發和合作研發的方式,不斷推動耐蝕鋼鐵材料及其低碳制備技術的創新和進步。
數字仿真與大數據中心
中心面向核電、軌道交通、油氣化工、航空、基礎設施、新能源等領域,開展工業環境和自然環境中裝備結構及材料腐蝕損傷行為的分析和評價,集成微觀第一性原理計算、分子動力學模擬-介觀元胞自動機模擬、相場模擬-宏觀多物理場仿真、有限元仿真等多層次跨尺度的仿真模擬技術、物理實體和數字空間虛實映射的數字孿生技術、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技術,預測裝備結構腐蝕損傷發展、演化過程,評估結構的長期服役壽命,保障設備/設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基本條件
1.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品行端正,嚴守科研誠信。
2.一般應取得博士學位,年齡不限;在國內外一流大學、科研機構擔任相當于正高級職務,在自然科學或工程領域取得重要發現、具有重要影響力;或在國內外著名高科技企業擔任首席科學家、首席研究員相當職務,掌握該領域核心技術,有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能夠領導團隊開展技術攻關、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
3.入職后需在穗全職工作。
4.無競業限制,無知識產權糾紛等各類入職風險。
5.應聘說明:候選人如不符合主任、副主任條件,適合者可調整為按研究員聘用。
四、待遇及支持條件
(一)科研經費
提供科研啟動經費1000萬起(或按實際情況一事一議)。
(二)薪酬待遇
1.固定年薪對標世界一流科研機構薪酬水平,承諾薪酬水平具有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2.績效獎金按工作業績發放,額度不設置上限。
3.全力協助爭取廣東省、廣州市及黃埔區相關人才配套支持。
4.直接納入研究院人才服務“3H”工程管理,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務保障。包括但不限于:按最高標準繳納社保公積金、購買商業醫療意外保險、全力解決住房、醫療、入戶、子女入學、配偶工作等各方面的困難,竭盡所能創造優質的工作、生活環境。
(三)其他支持
1.提供招收博士后、聯合培養研究生名額。全力支持其組建團隊,或以團隊形式引進。
2.根據需要配備實驗場地。
3.全力支持科研成果轉化、創新創業及孵化育成。
4.其他特殊需求可面議。
五、應聘方式
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可將個人簡歷發至防腐院人力資源部郵箱hr@icost.ac.cn(郵件標題注明:應聘某某崗位+本人姓名+高校人才網),或來電咨詢、來院現場考察等。
六、聯系方式
聯系人:人力資源部楊老師
聯系電話:020-22309458郵箱:hr@icost.ac.cn
單位地址:廣州市黃埔區開源大道136號B2棟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布者為準。
來源鏈接:
http://www.icost.ac.cn/zprc/shzp/202402/t20240227_770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