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參加高校人才網2024上半年全球高層次人才引進系列活動,歡迎海內外優秀高層次人才報名參會,與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現場交流。
1. 參會場次
3月12日-南京站博士專場(地點:南京世紀緣湖濱花園酒店 · 負1樓世紀緣2號廳)
3月16日-北京站B(理工農醫類專場)博士專場(地點:北京新世紀日航飯店 · 2樓中華廳)
3月30日-武漢站博士專場(地點:武漢融通中南花園酒店 · 3樓中南廳)
4月2日-廣州站博士專場(地點:廣州陽光酒店 · 1樓國際會議廳)
2. 報名通道:點擊立即報名【內地場次】→【3月12日-南京站博士專場】、【3月16日-北京站B(理工農醫類專場)博士專場】、【3月30日-武漢站博士專場】、【4月2日-廣州站博士專場】
海(境)外場次報名通道即將開啟,敬請留意。
本次招聘會不收取參會人才任何費用。
3. 活動咨詢
【3.7研究生專場招聘會-廣州站】面向碩博人才,其余場次面向博士人才:
(博士請添加“小高老師”(微信號:gzgxrcw01),碩士請添加“小碩老師”(微信號:gxrcw02),添加微信請備注“姓名+學歷+專業+畢業院校+2024現場招聘會”,后續我們將邀請您加入活動交流群)
4. 入場方式
參會人才現場出示簽到序列號,驗收個人簡歷后領取入場憑證進場。
5. 平臺代投
如您意向該單位,但無法到場參會,可點擊下方“立即投遞/投遞簡歷”,選擇 【平臺代投】 職位進行報名,高校人才網將代您把簡歷材料直薦至用人單位。(注意:現場參會可與意向單位面對面交流,提高求職成功率。如您確實因地域等因素無法到場,請再選擇代投服務)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于1964年成立,地處廣州越秀,隸屬于廣東省科學院,是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于1999年成立,與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合署辦公。擁有華南應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安全與健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籌)、國際/國家專利菌種保藏機構——廣東省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GDMCC)、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國家微生物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國家級平臺。研究所面向國家和廣東省社會經濟發展對微生物學的重大需求,重點致力于具有熱帶亞熱帶特色的微生物資源、微生物與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及健康等相關基礎、應用基礎及公益性研究,開展為支撐生物技術相關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及儲備性前沿技術探索。已建成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廣東“特支計劃”杰出人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等為領軍科學家的六大創新團隊。
一、招聘學科
微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安全、環境科學與工程、發酵工程、功能基因組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制藥、化學、生物材料、藥學等。
二、招聘崗位
(一)杰出科學家
作為學科建設的領軍人才,能夠帶領本學科在其領域趕超或者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外籍及發達國家院士,或具有上述相當成就的國內外知名教授,原則上年齡不超過65周歲。
薪酬:面議。科研啟動經費:不少于3000萬元。住房待遇:提供稅前600萬元的生活補貼(購房補貼、安家費)。
(二)“百人計劃”人才
1.“百人計劃”A類人才
任職于海內外著名大學的教授,或海內外著名研究機構資深研究員,能帶領本學科在其領域趕超或者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的領軍人才,原則上年齡不超過50周歲,相當于下列水平人才:
(1)國家級人才計劃領軍人才入選者;
(2)CJ學者特聘教授;
(3)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4)省級人才計劃杰出人才或創新團隊帶頭人或南粵百杰或相當級別人才;
(5)國家重大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負責人;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
(7)國家科技獎勵第一完成人;
(8)國家重點實驗室或工程中心主任。
薪酬:稅前130萬元/年,并根據業績享受績效獎勵,上不封頂。科研啟動經費:1000萬元。住房待遇:提供稅前300萬元的生活補貼(購房補貼、安家費)。
2.“百人計劃”B類人才
具有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副教授以上職稱(或相當職務)的人才,或具有國內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正高級職稱的人才,或擔任海內外知名企業技術負責人等職位的高級研發人才。原則上年齡不超過40周歲,相當于下列水平人才:
(1)國家級人才計劃青年人才入選者;
(2)“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青年CJ學者”;
(4)“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或省級人才計劃(工程)領軍人才入選者;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或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負責人;
(6)省科技獎勵第一完成人、中國專利金獎或銀獎第一發明人;
(7)海內外知名企業高級研發人才。
薪酬:稅前80萬元/年,并根據業績享受績效獎勵,上不封頂。科研啟動經費:300萬元。住房待遇:提供稅前150萬元的生活補貼(購房補貼、安家費)
3.“百人計劃”C類人才
具有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擁有正式科研職位,或國內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或國內外知名企業技術負責人以上職務,或相當于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省級人才計劃(工程)項目入選者等方面的優秀人才。原則上年齡不超過35周歲,且近五年科研成果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
(1)在《Science》、《Nature》、《CELL》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論文1篇及以上;
(2)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中國科學院一區或者在本專業領域頂級期刊發表6篇及以上學術論文;
(3)作為主要執筆人獲得省級以上領導肯定性批示不少于3項,或發布省級規劃等咨詢報告3篇及以上;
(4)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所發表的學術論文有2篇及以上入選ESI高被引論文;
(5)其他學術水平與上述條件相當的人才。
薪酬:稅前50萬元/年,并根據業績享受績效獎勵,上不封頂。科研啟動經費:150萬元;住房待遇:提供稅前80萬元的生活補貼(購房補貼、安家費)。
4.“百人計劃”D類人才
畢業于海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優秀博士,或具有在海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學習經歷并完成至少一期博士后科研工作的人員,或工程化領域緊缺人才,或在海內外知名企業擔任部門主管及以上職務且連續工作3年以上的人員。原則上年齡不超過35周歲,且近五年科研成果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
(1)近五年內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中科院二區以上或在本專業領域頂級期刊發表論文不少于5篇(其中中科院一區論文不少于2篇);
(2)作為主要發明人獲得授權發明專利5件以上。
薪酬:稅前40萬元/年,并根據業績享受績效獎勵,上不封頂。科研啟動經費:75萬元;住房待遇:提供稅前40萬元的生活補貼(購房補貼、安家費)
(三)南粵海外高層次人才
(1)“南粵海外高層次人才”第一層次
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或有國際教育背景,具有5年以上海外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學習或工作經歷,具有競爭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條件和能力;原則上年齡不超過45周歲(特別優秀者可放寬);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際頂尖刊物發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論文(IF合計不少于50.其中須有一篇不低于15;或單篇不低于20)或獲得海外重要科技獎項。
薪酬:薪酬100萬元/年起,啟動經費500萬元,生活補貼150萬元,其他面議。
(2)“南粵海外高層次人才”第二層次
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或有國際教育背景,具有5年以上海外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學習或工作經歷,具有競爭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條件和能力;原則上年齡不超過38周歲(特別優秀者可放寬);近5年以第一作者在本領域重要刊物發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論文(IF合計不少于30.其中須有一篇不低于10;或單篇IF不低于15),或獲得海外重要科技獎項。
薪酬:薪酬50萬元/年起,啟動經費300萬元,生活補貼100萬元,其他面議。
(四)“千名博士(后)計劃”人才
畢業于海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優秀博士(后),原則上年齡不超過35周歲。
(1)青年骨干人才
海內外優秀博士畢業生、出站博士后;年齡35周歲以下;近三年以第一作者發表高水平SCI論文優先。
薪酬:25至4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15萬元,住房補貼等15-30萬元,享受成果獎勵不設上限,可出國進修,職稱晉升。
(2)優秀博士后
海內外博士畢業生(獲得學位三年以內);年齡35周歲以下(特別優秀者可放寬);第一作者發表過高水平SCI論文優先。
薪酬:薪酬30萬元/年起,享受成果獎勵不設上限,可出國進修,職稱晉升。
補充說明:
①“杰出科學家”、“百人計劃”、“南粵海外高層次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納入事業編制,享受績效和成果獎勵(上不封頂),特別優秀者可額外獎勵30-180萬元并享受相應的人才津貼,優秀海外人才可直聘正高級職稱;
②“百人計劃”和“南粵海外高層次人才”可同時申報,啟動經費和生活補貼疊加;
③待遇按照稅前計算。
三、研究方向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各研究團隊及研究方向見附件2。
四、招聘流程
1.報名時間:自招聘公告發布之日起至招滿為止。
2.資格審查:根據招聘崗位要求,對應聘人員進行資格審查,擇優確定面試對象。
3.面試:應聘人員參加面試,由面試評委小組投票打分。面試通過人員經所長辦公會審定后錄用。
五、聯系方式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先烈中路100號大院
聯系電話:程老師 020-87137562
附件: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及研究方向
研究團隊及學術帶頭人 | 研究方向 | 具體研究內容 | 專業 |
華南微生物資源中心分類組 鄧旺秋研究員 | (1001)天然產物與活性功效研究 | 微生物活性功效及其活性代謝產物相關研究。 | 分析化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藥理學、微生物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等 |
華南微生物資源中心藥用組 章衛民研究員 | (2001)微生物天然產物研究 | 微生物活性代謝產物研究。 | 生物學、微生物學、藥物化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微生物生理學、藥學、藥理學、天然產物結構修飾、天然產物合成化學等 |
(2002)微生物藥物生物合成研究 | 微生物藥物代謝工程改造、功能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研究。 | ||
(2003)天然產物藥理研究 | 微生物藥物作用機制研究。 | ||
廣東省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 朱紅惠研究員 | (3001)農業與土壤微生物研究 | 典型農業生態系統中微生物群落結構與生態功能研究,功能微生物資源的發掘,微生物系統分類。 | 生物學、生態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植物病理學、海洋生物學、海洋科學、獸醫學、生物信息學;輕工技術與工程、發酵工程、生物技術、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工、遺傳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天然產物化學、植物化學、藥物化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化學生物學、有機化學、藥學、中藥學等 |
(3002)酶工程與代謝工程研究 | 利用合成生物學手段改造、優化或創制微生物代謝途徑或關鍵催化酶,生產氨基酸、萜類等高價值或高活性物質。 | ||
(3003)微生物天然產物與生物合成研究 | 放線菌、粘細菌等微生物新活性天然產物的發現及其生物合成研究。 | ||
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研究 發展中心 吳清平院士 張菊梅研究員 | (4001)微生物分子免疫學研究 |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子免疫機理和特異性抗體研究。 | 生物學、微生物學、基礎醫學、免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獸醫學、輕工技術與工程、發酵工程、預防醫學、生物信息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安全、食品營養、藥理學、藥劑學、藥物分析、藥物合成等 |
(4002)食品微生物安全控制研究 | 1、基于群體感應信號通路阻斷的新型微生物安全控制技術研究;2、腸道微生物與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機制。 | ||
(4003)微生物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研究 |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特異性靶標的挖掘和危害形成與控制分子機制研究;具有致病微生物相關研究經驗優先。 | ||
(4004)微生物發酵工程研究 | 1、微生物發酵代謝機理研究;2.優良發酵菌株的培養、改造;3、新型發酵工藝的建立。 | ||
(4005)食品工程研究 | 1、現代化食品加工工藝研究;2、食品加工過程中質量安全研究;3、新型天然活性化合物的結構功能研究。 | ||
(4006)微生物制藥研究 | 1、挖掘微生物新基因、新功能結構化合物,構建新物質合成細胞工廠菌種和研制新型藥物;2、微生物多糖研究;3、功能微生物研究。 | ||
環境微生物研究發展中心 許玫英研究員 | (5001)新污染物的生態毒理與生物防控 | 圍繞新污染物微生物智能防控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開展新污染物的微生物感知預警理論及技術體系研究。(具有污染防控工程經驗者優先) | 環境微生物學、基因組學、宏基因組學、宏轉錄組學、宏代謝組學、生物信息學、生態修復、污染治理、合成生物學、微生物生態學、基因工程、環境污染防治工程、微生物生理學、生物電化學、生物地球化學、基因工程、功能材料學、生物傳感器、生態毒理學、分子生態學、生物技術、環境化學、生物傳感器等 |
(5002)合成微生物組與綠色催化 | 圍繞化學品綠色合成與生產所面臨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開展高效降解轉化功能微生物組的構建理論及技術體系研究。(具有生物工程學或生物信息學背景者優先) | ||
(5003)電活性微生物與元素循環 | 發掘新型的電活性微生物菌種資源,開展電活性微生物驅動元素循環機理與應用研究。(具有生物電化學背景者優先) | ||
(5004)海洋微生物組與生態修復 | 圍繞海洋牧場健康養殖與生態保護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開展海洋牧場生態調控與修復功能微生物組的構建理論及技術體系研究。(具有海洋生態修復工程經驗者優先) | ||
微生物工程研究發展中心 謝小保研究員 施慶珊研究員 | (6001)抗菌材料及生物醫用材料研究 | 抗菌功能材料設計合成研究;具備扎實的化學功底,熟悉有機小分子、生物功能材料的設計、合成與表征。 | 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工程、生物化工、應用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學、有機化學、酶工程、生物工程、遺傳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藥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輕工技術與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學、預防醫學等 |
(6002)合成生物學與微生物制造研究 | 生物醫藥、生物能源和生物基產品的合成生物學基礎研究、微生物細胞工廠合成生物學元器件設計與應用。 | ||
(6003)糖蛋白與酶工程研究 | 糖基化修飾及活性物質功能強化、糖蛋白的微生物合成與提取;活性酶高產菌種選育及酶分子改造、酶學與酶組裝技術。 | ||
(6004)天然抗菌活性產物研究 | 天然抗菌活性產物和微生物活性代謝產物研究;具有天然產物化學或生物化學研究基礎優先。 | ||
(6005)體表微生物與皮膚健康研究 | 體表微生物組學、體表(口腔)微生物生態、皮膚屏障(粘膜)與微生物互作機制研究,有生物信息和微生物學相關研究基礎者優先。 | ||
(6006)微生物腐蝕機理及其控制研究 | 微生物對材料的腐蝕機理及其控制,特別是對復雜環境中(在高溫、高濕、高鹽條件下)的橋梁、建筑材料腐蝕、老化及其壽命的影響研究。 | ||
食用菌研究發展中心 胡惠萍正高級工程師 | (7001)微生物功能基因輔助育種 | 食藥用菌功能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生物大數據庫、人工智能平臺建設,指導菌種選育、發酵、栽培和菌物營養研究。 | 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藥學、藥理學、中藥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作物學、遺傳學、作物遺傳育種、食用菌、菌類作物、天然產物化學、生物信息學、大數據、人工智能等 |
(7002)微生物藥物生物合成研究 | 微生物底層功能元件發現、代謝工程改造藥物、功能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研究。 | ||
(7003)天然產物活性研究 | 食藥用菌多糖的構效關系及生理功能(調節免疫、抗炎、抗衰老等)研究。 | ||
腸道微生態與健康研究組 謝黎煒研究員 | (8001)營養代謝機制研究 | 營養、健康、疾病的代謝和生理調控、代謝機制與分子調控機制、機體應激的分子機制及調控、骨骼肌、脂肪生理、微量元、糖脂以及生物大分子代謝;有轉基因小鼠、多組學研究經驗和經歷者優先。 | 動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營養科學、食品科學、微生物學、食品科學、藥學、水生生物學、海洋科學、動物營養等 |
(8002)腸道微生物與慢性疾病研究 | 腸道微生物與慢性疾病(糖尿病、肥胖與衰老)、微生物與營養代謝互作機制研究;有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生物信息學、食品發酵、藥學、微生物學或基礎臨床研究相結合的研究基礎者優先。 | ||
(8003)水生動物營養與健康研究 | 水生動物營養生理、海洋生物生理、代謝調控機制及調控技術的研究、水生動物應激分子機制及調控技術的研究、水生動物內分泌調控;有經濟魚類、斑馬魚和海洋魚類研究經驗者優先。 | ||
微生物與動物代謝研究組 崔宗斌研究員 | (9001)基于微生物組的魚類健康養殖模式及環境因子應激分子機制研究 | 基于微生物組的魚類抗病、抗氧化應激等機制研究與應用;共生微生物對魚類環境因子(如溫度)適應和耐受的影響與分子調控機制研究。有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生物信息分析、動物遺傳、分子生物等研究經驗者優先。 | 微生物學、動物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 |
(9002)基于微生物組的動物肝臟代謝功能和機制研究 | 共生微生物對動物肝臟功能建成、物質和能量代謝、再生以及病變的作用和分子調控機制研究。有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生物信息分析、模式動物發育與遺傳、基礎臨床、生物醫學等研究經驗者優先。 | ||
(9003)基于魚類新型生物反應器的微生物活性物質高效表達與應用 | 微生物來源珍稀生物活性物質鑒定和功能研究;魚類粘液腺高效生物反應器研制;魚類粘液腺分泌機制研究;粘液腺表達生物活性物質的分離與應用研究。有微生物和動物生物反應器或魚類基因工程研究經驗者優先。 |
更多招聘安排,請點擊→高校人才網2024招聘活動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