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學院)參加高校人才網2025年春季博士、博士后人才全國巡回招聘會,歡迎海內外優秀博士人才報名參會,與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學院)現場交流。
1. 參會場次
4月9日-武漢站(地點:華中科技大學(主校區) · 大學生活動中心四樓展廳)
2. 報名通道:點擊立即報名→
http://www.sjzweimu.com/a/1736222995?fromType=1&isNeedStep=2
本次招聘會不收取參會人才任何費用。
3. 入場方式
參會人才現場掃碼并出示簽到序列號,驗收個人簡歷后憑序列號進場。
國新院博士后招聘公告
(人才政策加碼升級)
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學院)[簡稱“國新院”]博士后工作站,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北航”)博士后流動站緊密協同,現面向全球招收優秀博士后,為北航杭州國際校園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人才蓄水池”。
國新院為博士后提供一流的學術指導、科研條件和薪酬待遇。目前國新院博士后工作站的合作導師隊伍中,包含了國家級領軍人才19人、國家級青年人才36人、北航正高級職稱專家74人。國新院提供A類博士后32萬元年薪、B類博士后28萬元年薪(均不含政府補貼),以及15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含政府補貼)。同時,博士后可疊加申請杭州市、余杭區地方政府配套補貼,各項補貼累計金額最高可達219萬元(詳見杭州市余杭區“海創未來·卓越博士后”騰飛計劃、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創新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各類政策按照政府最新規定執行)。
具體事項公告如下:
一、單位簡介
2023年5月29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北航”)杭州國際校園揭牌啟用,北航開啟了“京杭兩地三校園”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篇章。在杭州校園中,國新院始終堅持人才引領發展戰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化特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新高地。校園位于杭州市城西科創大走廊核心區域,緊鄰杭州市西站樞紐和世界文化遺產良渚文化遺址。校園一期占地面積1000畝,總建筑面積77萬平方米,教學實驗環境一流、生活配套齊全、校園生態宜人,為師生提供優良的學習生活環境和科研創新條件。
二、平臺介紹
國新院堅持以高能級科研平臺建設支撐高層次人才成長。現已布局多個科創平臺,包括:
(一)物理化學科教平臺
物理化學科教平臺承擔學校基礎物理與基礎化學相關實驗教學,同時開展新型量子物態、材料物理與化學、表界面科學、低維功能材料與器件等方向的理論與實驗研究,支撐和引領量子信息、能源、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協同創新發展。
數據科學與智能計算科教平臺圍繞數據科學、高性能智能計算、物聯感知、信息安全、分布式安全計算等領域開展建設,培養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工科”專業人才,為新型智慧城市、醫療健康、氣候行動等可持續發展領域提供核心信息技術與科教基礎設施。
(三)工程師通用技術科教平臺
工程師通用技術科教平臺,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組成機構;是在卓越工程師培養中具有基礎、通識、綜合、系統性教學體系的公共平臺。平臺致力于研究國際先進工程教育理念,探索典范工程實踐教學模式,躬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踐行科教融匯和產教融合的新機制。
(四)自旋芯片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微納科學與分析測試協同創新中心
自旋芯片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微納科學與分析測試協同創新中心致力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突破后摩爾時代集成電路關鍵技術,著力打造以自旋芯片為特色的國產全流程8英寸微納加工及分析測試公共平臺,主要開展后摩爾時代集成電路材料與物理、存儲與存算器件、芯片設計與工具、特色工藝與核心裝備、微納科學與分析測試等領域的研究。
(五)智慧民航科創中心
智慧民航科創中心面向未來民用航空發展需求,以安全為底、智慧為主,建設覆蓋飛機、發動機、機載系統適航、維修、運營、管理的數智化科教協同平臺,主要開展數字化適航分析與驗證、風險評估與智能預測、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運營彈性優化、空中交通仿真、機場樞紐選址、機場數智運營與管理機制設計等領域的研究。
(六)醫工交叉科創中心/高端醫療裝備與器械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平臺
醫工交叉科創中心/高端醫療裝備與器械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平臺聚焦高端醫療器械與裝備、中醫現代化與智能化、空天極端環境生命保障與防護技術等方向開展建設,重點布局智能化高端醫療裝備與器械、空天生命保障與損傷防護技術前沿理論創新和關鍵技術研發,旨在建設國際一流的人才培養、前沿探索和技術創新體系。
(七)人工智能科創中心
人工智能科創中心面向國家工業智能、智能遙感、智能感知的領域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難題,致力于國際一流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依托北航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長期積累和多學科優勢,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精密光電測量、先進成像探測以及遙感成像建模與信息處理相結合,開展智能基礎理論、智能感知、認知決策、群體智能等方面的前沿理論創新,承擔智能感知國際引智職能,支撐人工智能學科的復雜環境場景感知、工業具身智能、智能探測、遙感智能解譯等相關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
(八)大飛機科創中心/大飛機研究院(杭州)
大飛機研究院(杭州)通過加強與商飛上飛院、試飛中心等單位的合作,圍繞大型民機開展飛機適航設計、試飛以及適航驗證等領域的研究與人才培養工作。
(九)空間環境與行星科學國際研究中心
空間環境與行星科學國際研究中心(GEOLAB)面向空天技術,瞄準空間環境與行星科學、飛行器航空安全等領域重大科學問題,圍繞地質學、行星科學、材料學和大氣科學領域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建立國際化、多學科融合體系,推動地球科學和行星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
(十)碳中和國際研究中心
碳中和國際研究中心是由北航國新院組建的新型科教協同創新機構,下設新能源與儲能、排放治理與環境氣候、能源測量與碳計量、低碳政策與管理等多個研究方向。中心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覆蓋航空航天、電力、冶金等行業低碳減排全環節,服務于國家“雙碳”戰略需求。
(十一)低空運載系統科教平臺
低空運載系統科教平臺致力于服務低空經濟戰略產業發展,依托北航航空和信息類學科群優勢,組建研發、教學與科創團隊,開展低空智能運載器研究與設計,突破新能源航空動力推進系統、高可靠飛行控制系統、智能飛行規劃與管理系統等關鍵技術,開設低空運載系統相關課程,開展大學生飛行汽車、方程式賽車、仿生飛行器等系列科創活動,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的領軍領導人才,建成國際領先的低空運載系統科教中心。
(十二)智能測試與健康管理產教協同創新中心
智能測試與健康管理產教協同創新中心服務于國家戰略要求,圍繞高端裝備故障及安全,依托行業領域優勢、人才隊伍優勢、區域政策優勢,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教融合高水平科研平臺。聯合實驗室致力于解決高端裝備測試、檢測、評估、驗證、智能運維等最后“一公里”難題和瓶頸,打造產、學、研、用智能測試與健康管理技術一體化產教平臺,開展半導體智能測試與壽命評估、民用航空航天元器件檢測與關鍵軟件安全驗證、高端裝備故障診斷與健康管理等核心技術攻關,研發自主可控半導體智能測試設備,建設軟硬件可靠性權威認證機構,推動健康管理技術規模化應用,服務國家質量強國戰略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三)仿生科學與技術科創中心
仿生科學與技術科創中心聚焦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利用仿生科學與技術手段,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仿生結構材料、仿生新能源、仿生3D打印、仿生機器人、仿生信息科學等未來顛覆性技術,推動國際仿生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前沿研究。
(十四)國際太赫茲科創中心
國際太赫茲科創中心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針對太赫茲領域缺乏高效率輻射源、核心器件和系統集成技術等國際公認科學難題與技術挑戰,開展高功率強場太赫茲光源理論與技術、新材料與新結構太赫茲器件、太赫茲納米和近場光學、太赫茲系統集成技術及應用等研究,以項目為載體,用高水平科學研究結合高層次國際學術交流,培養高質量太赫茲卓越人才,推動高協同轉移轉化,打造國際太赫茲科學研究圣地、人才培養基地、成果轉化高低。
(十五)國際仿真技術科創中心
國際仿真技術科創中心聚焦建模仿真語言、模型工程與可信仿真、基于建模仿真的系統工程、孿生建模與智能仿真、虛實協同、仿真工業軟件等領域開展建設,面向數字化轉型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先進仿真領域復合型、高層次、國際化專業人才。
(十六)數學交叉國際研究中心
數學交叉國際研究中心下設兩個實驗室,中法數學實驗室和暗物質精準智能實驗室。中法數學實驗室通過引進以法國數學家為主的國際高端人才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學術人才組建科研團隊,開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礎數學研究與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應用數學研究,推動產出一批基礎數學原創成果,促進應用數學學科交叉創新引領作用。暗物質精準智能實驗室2023年獲批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圍繞暗物質本質等世界科技前沿問題,開展暗物質智能的數學機理、內嵌數理特征的智能計算方法、復雜系統行為智能分析與預測、高能物理實驗物理分析及計算等領域的研究。
綠色光子國際研究中心面向光子學技術前沿和綠色化、低碳化經濟轉型國家需求,把握國內外前沿基礎科學交叉研究的發展趨勢,主要開展新型激光光源、光傳感、光通信、生物醫學光子學、智能感知等領域的研究。
(十八)復雜科學國際研究中心
復雜科學國際研究中心面向復雜性科學和系統科學前沿發展需求,致力于打造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平臺。主要開展統計物理與無序系統、復雜系統與人工智能、經濟物理與復雜網絡、仿生集群智能與空天網絡等領域的研究。
(十九)智能系統與人形機器人國際研究中心
智能系統與人形機器人國際研究中心面向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引領與產業生態構建國家重大需求,把握國內外前沿基礎科學交叉研究的發展趨勢,主要開展空間認知與類人具身智能、精密智能制造機器人、多機器人協同系統、空間在軌服務機器人等領域的研究,以科教融合、產業推動理念培養機器人工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
(二十)聯合國附屬空間科技教育亞太區域中心(中國)
中心在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衛星通信、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小衛星技術、空間法律與政策、空間科學與環境、航天項目管理等七個空間技術應用專業方向提供碩博士學歷教育、短期培訓,以及開展國際交流和科技合作。正在與國內眾多空間科技領域知名企業共建產學研平臺,推進全球空間科技教育網絡和區域中心聯盟建設。
三、招聘計劃和條件
國新院2025年計劃公開招聘博士后100人,具體招聘計劃詳見附件1。
博士后應聘人員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有博士學位和學歷,且獲得博士學位年限一般不超過兩年;申請從事第二站及以上的博士后,獲得博士學位的年限不受限制;
(二)擁護遵守國家制度法規,品學兼優,身體健康,有良好的學術道德及較高的科研水平;
(三)年齡一般不超過35周歲(含35歲);
(四)符合國新院各教學科研機構招聘要求;
(五)能夠在站期間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職人員不得兼職。
四、支持政策
(一)福利待遇
1.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A類博士后年薪32萬元(可另外申請杭州市、余杭區補貼);B類博士后年薪28萬元(可另外申請杭州市、余杭區補貼)。
2.A類博士后人員出站后應聘國新院專任教師,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
(二)科研保障
1.提供一次性科研啟動經費15萬元(含政府補貼)。
2.提供一流的科研實驗平臺,實驗辦公空間,支持建設個性化科研實驗平臺。
3.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和省級博士后科研項目資助的,最高給予1:1配套資助(含市級財政補貼)。
4.協助申報各類人才項目和科研項目。
(三)生活保障
1.提供校內博士后公寓;
2.國新院為充分保障博士后科研生活環境,結合杭州市、余杭區地方資源,對新引進的全日制博士,發放10-15萬元生活補貼;對新進站的博士后,兩年在站期間給予每人24-35萬元的生活補貼;出站留(來)余杭人員發放40萬元安家補助;根據《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創新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出站來(留)大走廊工作的博士后,滿足三年社保可享受40萬元專項補助(詳見杭州市余杭區“海創未來·卓越博士后”騰飛計劃、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創新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各類政策按照政府最新規定執行)。
3.博士后科研項目結題后,獲設區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或取得授權發明專利(前3位完成人),或制定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前3位完成人)可認定為杭州市D類人才,可申請購房補貼100萬元。
4.可按相關規定落戶杭州市戶口;
5.在杭州市余杭區范圍內,提供優質的基礎教育資源,協助解決子女入學入托;
6.校園內醫務中心24小時服務。
(以上各類支持政策按最新規定執行)
附件:1.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學院)2025年博士后招聘計劃
序號 | 平臺名稱 | 崗位編號 | 崗位類別 | 招聘條件 | |
學歷學位 | 專業條件與研究方向 | ||||
1 | 物理化學科教平臺 | H3IB2401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物理化學、大氣化學。 研究方向:實驗/計算凝聚態物理,新型量子物態,功能材料/核材料的多尺度計算模擬,低維納米結構,表界面科學,大氣污染與防止,航空排放源監測與大氣演化等。 |
2 | 數據科學與智能計算科教平臺 | H3IB2402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計算機、信息科學、人工智能、軟件工程等信息領域專業。 研究方向:數據科學、智能計算、視頻圖像、云計算與大數據等。 |
3 | 工程師通用技術科教平臺 | H3IB2403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 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微機電系統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機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研究方向:機電系統設計與控制、機器人技術、智能制造與數字孿生、流體傳動與控制、導航、制導與控制、衛星導航與通訊、計算流體力學、組合導航、目標識別及精準位姿測量、飛行器魯棒導航、精密機電系統結構設計與優化、精密機電系統定位與跟蹤控制、工業軟件、復合材料制造工藝。 |
4 | 自旋芯片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微納科學與分析測試協同創新中心 | H3IB2404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集成電路、物理學、材料、儀器科學、光學(成像,X射線)、計算機(圖像處理,算法)。 研究方向:自旋電子相關物理、材料、器件、電路設計及微納科學與分析測試、低溫等方向優先考慮。 |
5 | 智慧民航科創中心 | H3IB2405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包括但不限于: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系統科學、系統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等學科。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飛行器設計、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飛行器適航技術、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可靠性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故障診斷、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電子信息工程、空中交通管理等方向。 |
6 | 醫工交叉科創中心/高端醫療裝備與器械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平臺 | H3IB2406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包括但不限于: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口腔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學、中西醫結合、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技術等學科方向。 研究方向包含但不限于: 智慧康養、體外診斷、高端植入物優化設計、大數據精準醫療、空天極端環境生命保障、生物材料、生物傳感、醫學電子、生物制造、生物力學。 |
7 | 人工智能科創中心 | H3IB2407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信息領域相關學科,曾發表過高質量學術成果或負責過重大工程項目。 研究方向:從事智能感知、遙感影像、無人系統或認知決策等方面研究。 |
8 | 大飛機科創中心/大飛機研究院(杭州) | H3IB2408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制等相關一級學科。 研究方向:飛機總體設計、氣動設計、結構強度、綜合能量管理、適航設計與技術、飛行試驗、先進制造、仿除冰技術、人機工效等。 |
9 | 空間環境與行星科學國際研究中心 | H3IB2409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月球/火星行星科學、火山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激光增/減材科學、凝聚態物理、仿生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力學、大氣科學、光學、海洋學、化學、測繪工程。 研究方向:高溫地質學、高溫礦物學、高溫流變學、空間物理學、實驗火山學、高溫/高壓硅酸鹽、3d打印、高溫結構材料、高溫腐蝕學、高溫陶瓷、高溫仿生、材料物理與化學、計算材料、有限元力學模擬、多相流流體力學、人工智能、大數據、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激光加工、海洋物理化學、電催化、遙感信息處理。 |
10 | 碳中和國際研究中心 | H3IB2410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科學技術、光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大氣科學、化學、物理學等。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氫能與儲能、光伏技術、儲能技術、氫能及燃料電池、測量與檢測、智能感知、環境工程、碳捕集與利用、多相流與燃燒、排放控制與治理、燃燒過程與污染物監測、碳測量與碳計量、流體機械工程、物理化學、環境氣候、電路與系統等。 |
11 | 低空運載系統科教平臺 | H3IB2411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包括但不限于: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等學科。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低速飛行器總體設計、氣動外形優化、光伏技術、氫能及燃料電池、綜合能量管理、結構強度、飛行器適航技術、智能系統設計、飛行試驗、先進制造、人機工效、交通運輸工程等。 |
12 | 智能測試與健康管理產教協同創新中心 | H3IB2412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包括但不限于: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應用數學與系統科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等學科。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故障診斷、故障預測、數字孿生、數字工程、信號分析與模式識別、容錯控制、智能運維、知識工程、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運籌決策與優化、應用數理統計、半導體封測、晶圓測試、Soc測試、射頻測試、存儲測試、高采樣高精度測試、高速數字電路、動態電源等。 |
13 | 仿生科學與技術科創中心 | H3IB2413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包括但不限于: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軟物質科學、機械科學與工程、量子生物信息學等。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物理化學、材料化學、仿生能源材料、仿生表界面材料、納米材料、材料及生物力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3D打印、仿生機器人、材料AI創制等。 |
14 | 國際太赫茲科科創中心 | H3IB2414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包括但不限于:激光技術、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物理電子學、微電子、電路與系統、電子信息等)、物理(凝聚態物理、光物理、表面物理等)、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各類交叉學科。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太赫茲領域缺乏高效率輻射源、核心器件和系統集成技術等國際公認科學難題與技術挑戰,開展高功率強場太赫茲光源理論與技術、新材料與新結構太赫茲器件、太赫茲納米和近場光學、太赫茲系統集成技術及應用等研究。 |
15 | 國際仿真技術科創中心 | H3IB2415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包括但不限于: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數學、智能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系統工程、機械工程。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建模仿真語言、模型工程與可信仿真、高性能仿真算法、基于建模仿真的系統工程、孿生建模與智能仿真、智能優化與調度、可靠性系統工程數智仿真、工業互聯網建模仿真、仿真工業軟件等。 |
16 | 數學交叉國際研究中心 | H3IB2416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包括但不限于:(數學)基礎數學、應用數學、計算數學、運籌學與控制論、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理論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等;(暗物質)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學科與工程、軟件工程等。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數學)代數與幾何、方程、分析與動力系統、科學計算、運籌與優化、信息數學與智能數學、信息安全與計算機數學、數理統計、應用統計等;(暗物質)暗物質精準智能的數學機理、數理模型驅動的智能算法設計、智能決策與博弈智能、高能物理數據分析、天體粒子物理等。 |
17 | 綠色光子國際研究中心 | H3IB2417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包括但不限于: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智能感知、生物醫學、人工智能、電子信息、物理等各類交叉學科方向。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光物理、高功率激光、超快激光、等離子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微電子、光通信、生物醫用光子學、人工智能等。 |
18 | 復雜科學國際研究中心 | H3IB2418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經濟學、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等相關學科;具有良好的學術背景和科研能力,有較強的英語交流和寫作能力;有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經歷者優先;有復雜系統、統計物理、網絡科學、集群智能等相關領域研究經驗者優先。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1統計物理和無序系統:非晶固體彈塑性理論、自旋玻璃及相變、能量景觀和神經網絡等;復雜系統與智能:復雜系統與調控、AIforSciences、智能人機交互等;經濟物理與復雜網絡:跨學科物理研究、社會經濟系統分析、智能化數據分析等;仿生集群智能與空天網絡:群體智能協同通信、異構集群跨域互聯、空天網絡韌性重構等。 |
19 | 智能系統與人形機器人國際研究中心 | H3IB2419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包括但不限于: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機械設計與制造,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電子信息,生物醫學工程(人機交互技術、生物力學與仿生學)等各類交叉學科方向。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動態場景實時感知,多模態數據融合,機器人具身智能交互,精密機電系統設計、優化與控制,精密測量與傳感,多機器人相對定位,多傳感器協同感知,多機器人協同規劃與控制,空間態勢感知,空間目標建模與導航,空間在軌服務等本中心研究領域相關方向。 |
20 | 聯合國附屬空間科技教育亞太區域中心(中國) | H3IB2420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專業條件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與通信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 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組合導航、導航與位置服務、遙感技術與應用、地理信息系統、衛星通信系統、小衛星技術等。 |
更多招聘安排,請點擊→高校人才網2025年招聘活動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