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院發展歷史
新疆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未來技術學院成立于2020年8月)。學院以人工智能賦能下新能源-生命科學與生物藥學交叉背景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為中心,不斷提升新疆大學培養新工科創新人才的能力,不斷輸送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拔尖創新人才,引領和服務新疆大學未來發展,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服務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
二、學科發展方向和特色亮點
學院聚焦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開展了符合未來技術特征的、學科交叉型拔尖創新人才的“一人一策”個性化全面選課制、常態化系列學術講座、選派學生參加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會議以及本科生與研究生貫通式培養模式等實踐,形成了開放式、多學科、跨專業的課程體系,注重強調不同學科專業領域課程的交叉融合。學院研究生培養依托學校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生物學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開展,學校在推免研究生、本博和碩博連讀上予以政策及名額傾斜。
三、教學科研團隊
學院現有“天池英才”特pin專家3人,“天山學者”特pin教授1人,“天山學者”講座教授2人,專任教師6人,專兼職教師共12人,其中人工智能領域6人,新能源領域4人,生命科學與生物藥學領域2人。現有在校生165人,其中本科生115人,碩士研究生42人,博士研究生8人。學院每年計劃招收本科生約35人,碩博士研究生約25人。
四、現有科研平臺
學院已形成“一中心、兩支撐、三融合、兩構建”的交叉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思路。“一中心”:以人工智能賦能下新能源-生命科學與生物藥學交叉背景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為中心。“兩支撐”:夯實數理和信息的理論基礎支撐,并強化科研實踐實訓支撐。“三融合”:促進科研與教學深度融合,把前沿科學研究與先進技術應用及時融入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內容的高階性;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提升學生的原始創新能力;推進各學科交叉融合,以導師科研項目為載體,建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層次化創新實踐訓練體系,優化學生全過程的成長條件。“兩構建”:構建基于科研優勢特色的課程體系,構建“實驗課程實操—實驗室科研實訓—企業科技創新實戰”的實踐體系。
五、近年成果
2022年度學院獲批第二批自治區重點研發任務專項1項、經費1500萬元(自治區財政撥付500萬元),自治區區域協同創新專項—上海合作組織科技伙伴計劃及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重點項目1項、經費200萬元,以及橫向項目2項、經費111萬元。學院成立兩年多來,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其中獲國家級獎項15人次、自治區獎項15人次、校級獎項30人次,國際賽事獎勵1人次。僅2022年學生參加省部級及以上英語、生物、物理、數學等一級學科賽事7類,參賽人員15人次,獲國家級獎3人次、國際獎1人次、省部級獎15人次。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等27人人才,獲自治區金獎3項,銀獎1項,校級獎項13項。
六、未來發展方向
學院將聚焦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瞄準未來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發展,進一步凝練教學科研主攻方向,培養新工科背景下,符合未來技術特征的、交叉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七、聯系人及聯系方式
劉晨江13201202969 pxylcj@126.com
丁智慧13150330175 wljsxy@xju.edu.cn【快捷投遞:點擊下方“立即投遞/投遞簡歷”,即刻進行職位報名】
新疆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未來技術學院)
新疆大學2023年高層次人才引進需求計劃表 | |||||||||||||||
序號 | 單位名稱 | 教學科研單位名稱 | 崗位類別 | 招聘人數 | 崗位基本條件 | 聯系方式 | |||||||||
性別 | 族別 | 年齡 | 學歷學位 | 專業要求 | 其他條件 | 備注 | |||||||||
一級專業代碼 | 一級專業名稱 | 二級專業代碼 | 二級專業名稱 | ||||||||||||
1 | 新疆大學 | 新疆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未來技術學院) | 教師崗位 | 4 | 不限 | 不限 | 40歲 及以下 | 博士研究生 | 0809, 0810, 0812, 0835, 080717T, 080907T, 080910T | 電子科學與技術, 信息與通信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軟件工程, 人工智能, 智能科學與技術,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無 | 無 | 需取得相應的學歷和學位 | 丁智慧0991-2859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