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院發展歷史
建筑工程學院前身是新疆工學院建筑工程系,
2000年12月根據國家戰略部署,新疆工學院與新疆大學合并組成新的新疆大學,新疆工學院建筑工程系隨之更名為新疆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近50年的發展史,既是一部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建工人”勵精圖治、薪火相傳的奮斗史,又是一部不斷激勵當今新時代“建工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智慧寶庫。建筑工程學院今天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前輩們勤勉耕耘、無私奉獻。
2009年7月新疆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由新疆大學友好校區(原新疆工學院)整體遷至新疆大學南校區,2021年9月又遷至新疆大學博達校區,學院綜合樓建筑面積約為16300㎡,重裝實驗室建筑面積約為8000㎡,學院的辦學條件得到大幅提升。建筑工程學院目前是自治區土木工程高等教育領域教學科研力量最為雄厚、實驗室規模最大、實驗設備最為先進、專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多層次工科學院,是同濟大學全面對口支援的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曾先后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自治區工人先鋒號”、“自治區教育先鋒號”、“自治區教育科技系統建功立業先進單位”等多個榮譽稱號。
學院設有7個本科專業: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道路與橋梁方向、隧道與地下工程方向)、建筑學、城鄉規劃、測繪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學、工程管理專業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專業;城鄉規劃、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為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專業。本科生約1500余人。
學院的土木工程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自治區創新創業示范專業,是自治區首個通過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專業;建筑學是自治區唯一三輪均通過的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評估專業,工程管理專業2023年也順利通過專業評估(認證)。
學院現有2個自治區級教學平臺:自治區土木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自治區級建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二、學科發展方向和特色亮點
學院擁有資源與環境專業學位博士(測繪工程方向)授權點,土木工程和建筑學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土木水利(建筑與土木工程方向、測繪工程方向)和工程管理2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碩博研究生約500余人。
學院圍繞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等目標,在建筑產業現代化、韌性城市、綠色建筑、鄉村振興、文化潤疆和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等領域開展科研工作,服務國家和自治區重大戰略需求,承擔和參與了多項國家和自治區重要科研項目。
土木工程學科立足于新疆獨特地域及氣候特點,結合土木工程學科理論與技術發展趨勢以及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凝練了5個具有特色鮮明、相對穩定的學科方向:(1)針對新疆高烈度、高寒、鹽漬化等環境,開展了工程結構抗震機制、設計方法及村鎮建筑減隔震體系的研究,開展了多場耦合的寒旱區工程巖土體穩定性研究,開展了工程結構在凍融、鹽漬環境下耐久性研究;(2)針對新疆沙漠化和問題,開展了防沙用沙研究;(3)針對工業和建筑垃圾,開展了綠色制造及再循環關鍵技術的研發,針對新疆生活用水,開展了污水污泥處理及給排水工程的系統性研究;(4)針對新疆特殊的自然氣候環境,開展滿足國土空間規劃約束下的鄉村規劃研究;(5)基于新疆冬季空氣污染重等特征,在清潔能源高效燃燒利用、空氣污染物成因及控制、建筑節能理論等領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
三、教學科研團隊
學院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團隊為自治區級優秀教學團隊;《建筑物理》課程團隊為自治區一流課程團隊;《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團隊為自治區級精品課程團隊;《土木工程施工》課程團隊為新疆大學校級精品課程團隊。
為了建立面向專業領域研究前沿的系列科研團隊,落實大學科研服務社會、參與國家及自治區重大和關鍵基礎設施項目,學院以現有專業教師中具有博士學歷或高級職稱及學術業務骨干為科研團隊帶頭人,成立了13個科研團隊:
1.結構抗災韌性與工程咨詢
2.巖土穩定與工程防治
3.材料耐久性與運維工程
4.新材料應用與組合結構
5.工程結構損傷與多尺度分析
6.綠色與節能建筑
7.城市設計與住區更新
8.文化遺產保護與本土建筑
9.城鄉國土空間規劃與鄉村振興
10.測繪與地理信息
11.水安全保障與智慧水務應用
12.建筑環境營造與能源應用技術
13.道橋及大跨結構
四、現有科研平臺
學院實驗中心下設實驗室12個,結構實驗室、建材試驗室、土工實驗室、路橋實驗室、建筑環境與設備實驗室、給排水實驗室、測繪實驗室、建筑學實驗室、工程管理實驗室、建筑物理與節能實驗室、建筑模型與構造實驗室、建筑虛擬實驗室。實驗室總面積約為11000㎡,擁有MTS六通道土木工程測試系統、力學-經驗法路面結構組合設計和性能驗證平臺、微機控制電液伺服壓剪試驗機、動三軸、三維激光掃描儀、多通道電液伺服加載系統、高剛度混凝土本構試驗系統等試驗設備,設備價值8000余萬元,
學院現有2個自治區級科研平臺:新疆建筑結構與抗震重點實驗室和新疆土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新疆建筑結構與抗震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方向:
(1)工程結構抗震及性能化與智能化設計關鍵技術的研究及應用;
(2)工程結構服役性能演化與控制機理;
(3)土木工程地基-基礎-上部結構耦合系統在動力相互作用下的破壞機理。
新疆土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
(1)混凝土材料損傷機理、耐久性及關鍵技術研究;
(2)寒區邊坡穩定性評價及凍融防治技術研究;
(3)建筑技術與市政工程研究;
(4)基于雙碳目標的智能建造關建技術開展研究。
五、近年成果
建筑工程學院堅持“大平臺、大團隊、大科研、大成果”的科研發展模式,積極穩妥推進有組織科研工作。近五年,獲批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50余項,總經費5000余萬元;發表高水平論文200余篇(三區及以上);與中建三局、中鐵十五局集團城市軌道工程有限公司、新疆新地源土地規劃咨詢有限公司等70余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承擔橫向項目160余項,經費達5000余萬元;產出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60余項;2018年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2019年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2021年獲得自治區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22年參與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
六、未來發展方向
在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大背景下;探索向地下、沙漠邁進的研究;加大雙碳技術、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與土木工程學科的發展、交叉與融合的研究;結合健康、低碳和高品質的城鎮發展需求,深入研究綠色建造,研究解決復雜環境下土木工程的抗震韌性、低碳節能、環境保護需求對工程建設與維護的新要求。
(1)建筑產業現代化領域,以雙碳戰略目標為指引,研究適合于新疆具體區域的新型綠色裝配式建筑體系,提出基于數字孿生的裝配式建筑設計-制造-施工一體化建造理論
(2)韌性城市領域,應重點圍繞城市工程系統的建模及其不確定性;城市工程系統間依存性機理及抗震韌性耦聯機制;城市工程韌性與社會、經濟要素多元融合開展創新性研究
(3)綠色建筑領域,針對新疆氣候和水資源特點,開展室內外環境質量改善、綠色建筑及材料、低能耗建筑清潔供熱、面向雙碳的室內環境主動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
(4)鄉村振興領域,研究產村(鎮)融合發展模式,基于現代遙感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開展鄉村產業“精治智管”研究,提出時空一體化村鎮建筑災害、智慧水務信息采集和動態監測理論體系
(5)文化潤疆領域,著力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圍繞新疆古聚落遺址與建筑文化遺產,解析民族風貌的建筑符號,研究其融合機理和績效調控原理,為新疆城鄉建筑文化創構提供支撐。
(6)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針對西部高氯高寒環境條件下,開展結構材料耐久性劣化及微觀機理研究、材料表面調控理論研究、綠色制造及再循環關鍵技術的研發。
七、聯系人及聯系方式
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秦擁軍0991-2111469
學院人才專員:汪海琴0991-8592256
聯系郵箱31989669@qq.com【快捷投遞:點擊下方“立即投遞/投遞簡歷”,即刻進行職位報名】
新疆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新疆大學2023年高層次人才引進需求計劃表 | |||||||||||||||
序號 | 單位名稱 | 教學科研單位名稱 | 崗位類別 | 招聘人數 | 崗位基本條件 | 聯系方式 | |||||||||
性別 | 族別 | 年齡 | 學歷學位 | 專業要求 | 其他條件 | 備注 | |||||||||
一級專業代碼 | 一級專業名稱 | 二級專業代碼 | 二級專業名稱 | ||||||||||||
1 | 新疆大學 | 建筑工程學院 | 教師崗位 | 10 | 不限 | 不限 | 40周歲及以下 | 博士研究生 | 0814、1201、0871、0813、0833、0807、0830、0816、0823 | 土木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建筑學、城鄉規劃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環境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 | 082301、其余專業二級代碼不限 | 道路與鐵道工程、其余專業二級專業不限 | 需取得相應的學歷和學位(具有高級職稱可放寬至45周歲) | 汪海琴0991-8592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