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理工學院是應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對理工類應用型人才之需,教育部2013年4月18日正式批準成立,在原貴州工業大學校址設立的一所以工學為主體,工學、理學、管理學、藝術學、教育學、文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日制公辦理工類省屬普通本科院校。
學校地處祖國西南的避暑之都——貴州省貴陽市,現在兩個校區辦學,老校區位于貴陽西南阿哈湖畔,占地866.7畝,新校區位于貴安新區大學城博士路,占地約1757畝,規劃建筑面積66.9萬平方米。學校現設置19個學院,38個本科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與英國貝德福特大學聯合舉辦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專業。學校現有教職工916人,其中正高職稱100人,副高職稱295人,博士學歷教師245人。
學校現有貴州省區域內一流建設培育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省級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省級特色重點培育學科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省級重點支持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省級重點支持培育學科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化學工藝。
學校“資源勘查工程教師團隊”獲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航空輕金屬材料與焊接技術科技創新團隊、果酒釀造工程技術科技創新人才團隊、能源化學轉化新材料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入選省級科技創新人才團隊;重金屬原位調控與生態修復創新團隊、智能優化與數據挖掘創新團隊,隱伏礦床勘測團隊等3個貴州省普通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團隊。貴州省綠色過程工程人才基地和貴州省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人才基地被貴州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批準為省級人才基地。
建校以來學校獲批國家級科研項目101項;發表各類學術論文35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34部,主編與參編各類教材38部,主持研制國際ISO標準2項,主持和參與研制起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多項,獲各類知識產權581項,實現知識產權轉化5項,獲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成果獎16項。
學校現有全日制本科學生13000余人,包括來自國內26個省市(自治區)以及23個國家的留學生。學校積極推進開放辦學,分別與省交通運輸廳、中航貴飛、阿里巴巴等開展聯合辦學。在“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的平臺框架下,學校于2017年7月發起成立“中國—東盟高校創新創業聯盟”。
為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加快推進學校“雙一流”建設和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匯聚一批優秀人才來校工作,學校長期開展人才引進工作。具體情況如下:
圍繞我省重點學科提升、重點科研項目攻關、重點創新平臺創建、重點產業發展需求,符合貴州理工學院學科發展和師資隊伍建設需求,具有較高科研水平或較大發展潛力的各類人才。
(一)第一層次(領軍人才):年齡一般不超過55周歲,研究方向處于國內前沿,學術成果處于國內一流水平,具有成長為國家級(或世界級)杰出人才的潛力。
(二)第二層次(拔尖人才):年齡一般不超過50周歲,在自然科學領域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嶄露頭角,取得突出學術成果,具有成為該領域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的發展潛力。
(三)第三層次(優秀青年人才):年齡一般不超過40周歲,在自然科學領域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創新業績突出,具有成為該領域學術技術拔尖人才的發展潛力,符合以下條件:
1.自然科學領域人才近5年來取得以下成果中的任意2項:
(1)獨立或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科研論文被SCI一區期刊(JCR分區)收錄2篇;
(2)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或省級重點項目1項;
(3)作為第一發明人獲省級專利獎銀獎以上1項;或作為第一權利人獲得國內發明專利、國際發明專利、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2件以上,并已轉讓、許可、作價投資獲利100萬元以上;
(4)作為主要負責人(排名第1)完成省級標準化委員會、省行業主管部門立項的省級標準或省級行業標準1項;或主持完成國家重點型號二級項目的研究、設計工作1項,并通過項目主管部門驗收;或主持培育省級農作物新品種1個或非主要農作物新品種2個。
2.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人才近5年來取得以下成果中的任意2項:
(1)以獨作或第一作者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發表理論文章2篇;
(2)以獨作或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公布的社會科學期刊目錄的權威期刊、SCI一區期刊(JCR分區)、SSCI期刊或CSSCI期刊收錄2篇;
(3)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或主持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4項。
(四)第四層次(其他人才):經教育部認證具有博士畢業證和學位證的博士,專業符合學校建設發展需求。
第一、二、三層次人才從省外引進,在黔工作時間未超過1年。
以上各層次人才,學校急需,特別優秀者,可適當放寬年齡限制。
第一、二、三、四層次人才均按“一事一議”方式引進,可根據其科研水平、科研業績、工作任務等情況,發放安家費、人才津貼、科研啟動費等引進待遇。
(一)安家費:第一、二層次人才安家費面議,第三層次人才的安家費60萬元起,第四層次人才安家費30萬元起,根據人才實際商議。
(二)人才津貼:按照貴州省政策執行。
(三)科研啟動費:第一、二、三層次人才根據科研項目實際商議;第四層次人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5-15萬元,自然科學領域(工程技術領域)15—45萬元。
(四)其他待遇:
1.引進的拔尖人才,可任學校二級教學單位正職或者現有創新平臺負責人或者新設創新平臺負責人;
2.引進的優秀青年人才,可任學校二級教學單位副職或者現有創新平臺負責人或者新設創新平臺負責人;
3.第一、二、三層次人才在我校工作期間,學校提供教師公寓住宿。
4.無專業技術職稱的博士引進學校三年內享受專業技術八級崗位的工資待遇;
5.自然科學領域領軍人才組建科研團隊(團隊成員均應具有博士學位和副高以上職稱)的,省里面給予100萬元團隊建設經費,學校按1:1匹配團隊建設經費;引進重要團隊的,可“一事一議”給予團隊建設經費支持。
6.支持自然科學領域人才圍繞我省重點科技攻關領域、重點產業發展方向,通過競爭立項承擔省級科技項目,最高立項經費1000萬元。支持哲學社會科學類人才通過競爭立項承擔省級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最高立項經費200萬元。
7.貢獻獎勵。引進人才作出貢獻的,給予一定獎勵。
(1)自然科學領域。領軍人才獲得國家科技獎一等獎(排名第1-3名),或作為負責人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建或驗收、評估為優秀等級中作出重大貢獻,或作為學科帶頭人帶動我省B類學科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實現晉級的,給予100萬元獎勵。拔尖人才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項目(不含青年項目),或獲得國家科技獎二等獎(排名第1-2名),或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 《Science》《Nature》《Cell》《The Lancet》正刊發表科研論文1篇(同一篇文章限獎勵一人次),或作為學科帶頭人帶動我省C類學科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實現晉級的,給予50萬元獎勵。優秀青年人才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項目),或獲得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排名第1名)的,給予30萬元獎勵。
(2)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領軍人才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或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項結項等級為“優秀”,或作為學科帶頭人帶動我省B 類學科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實現晉級的,給予50萬元獎勵。拔尖人才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項目(不含青年項目), 或以獨立作者、第一作者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發表理論文章1篇,或作為學術帶頭人帶動我省C類學科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實現晉級的,給予30萬元獎勵。優秀青年人才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項目),或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并結項等級為“優秀”的,給予10萬元獎勵。
(3)拔尖人才取得領軍人才貢獻獎勵成果之一的,或優秀青年人才取得領軍人才、拔尖人才貢獻獎勵成果之一的,按就高原則享受相應獎勵。
辦理完備案手續(或調動手續),且擬引進人才到校入職并簽訂工作協議后,按下列方式兌現:
1.安家費:一次性兌現60%部分;按任務完成情況分年度兌現40%部分。
2.人才津貼:按照貴州省人才政策執行。
3.科研啟動費:按貴州理工學院科研啟動費有關規定執行。
(一)用人單位與擬引進博士洽談,協商引進工作任務。
(二)用人單位教授委員會審核提出初步引進意見。
(三)用人單位報學校學術委員會審核提出學術評價意見及引進意見。
(四)用人單位黨政聯席會研究提出引進待遇及意見。
(五)用人單位將《貴州理工學院人才引進崗位審批表》報人事處審核,根據審核情況提交學校人事工作領導小組審議。
(六)根據人事工作領導小組審議意見,提請學校黨委會研究決定。
(一)按“一事一議”方式引進的博士,實行協議管理。博士與學校雙方的權利、義務等事項在協議中約定。
(二)按“一事一議”方式引進的博士,除參加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外,須按協議約定的方式進行考核。
(三)其他層次人才按照學校有關規定管理。
(一)按“一事一議”方式商議的引進待遇均為稅前待遇。
(二)聯系方式
聯系地址:貴陽市云巖區蔡關路1號貴州理工學院人事處,郵政編碼:550001
(三)本公告自發布之日起施行,若有變化另行發布。
附件1:需求專業一覽表
部門 |
招聘崗位 |
招聘人數 |
專業 |
備注 |
機械工程學院 |
專業技術崗 |
5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080201)、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080202)、機械電子工程(080204)、自動化(080801) |
博士研究生 聯系人:路老師 電話:13984123652 郵箱:492871803@qq.com |
人工智能與電氣工程學院 |
專業技術崗 |
10 |
電機與電器(080801)、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080802)(省級重點支持學科)、高電壓與絕緣技術(080803)、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080804)、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081101)、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081104)、導航、制導與控制(081105) |
博士研究生 聯系人:劉老師 電話:13595062767 郵箱:24087052@qq.com |
食品藥品制造工程學院 |
專業技術崗 |
4 |
食品科學與工程(0832):食品科學、食品營養、食品安全、農產品/水產品加工與貯藏等。 化學工程與技術(0817):生物化工、制藥與精細化工、化學工程等。 其他相關學科:生物與醫藥、微生物學、發酵工程、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化學生物學、藥學等。 |
博士研究生 聯系人:謝老師 電話:15285556065 郵箱:752461628@qq.com |
食品藥品制造工程學院 |
科研助理 (合同制) |
4 |
生物發酵、制藥工程、食品科學等相關專業 |
本科及以上 聯系人:謝老師 電話:15285556065 郵箱:752461628@qq.com |
(郵件標題注明:應聘某某崗位+本人姓名+高校人才網)
【快捷投遞:點擊下方“立即投遞/投遞簡歷”,即刻進行職位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