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環境功能材料與水污染控制研究團隊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前沿項目“納米鐵協同微生物處理有機廢水的過程機制與減碳脫氮關鍵技術”(2021-2026),現招聘研究系列崗位人員1名(預計2023年5月-10月入職)。
1.崗位名稱:特任助理研究員/特任副研究員/博士后
2.崗位職責:納米鐵還原有機物過程強化方法研究
3.應聘條件:
(1)遵守國家法律和法規,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熱愛教育與科研事業;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學風端正,敬業愛崗,為人師表;
(2)具有或預計將于2023年10月前獲得化學、材料、環境等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擬應聘博士后崗位者應符合國家博士后進站條件;
(3)從事過納米鐵或零價鐵水處理技術及原理相關研究工作,在國際知名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過學術論文2篇及以上;
(4)具有濃厚的科學研究興趣和扎實的專業知識背景,能開展相關方向研究工作,目標明確、責任心強;
(5)具有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工作認真負責,積極主動;
(6)有熟練的閱讀專業書籍文獻和撰寫論文及學術交流的英語能力。
4.相關待遇:
(1)薪酬收入:基本年薪15-30萬,科研成果獎勵另計。具有較好科研成果或海外教育背景的申請者起薪面議。申請博士后崗位者可申報江蘇省卓越博士后計劃,入選者可獲得兩年共30萬元補助,在原博士后崗位薪酬基礎上疊加發放。團隊已有多位博士后入選該計劃。
(2)社保待遇:學校依法為研究系列人員辦理社保和住房公積金。統招統分博士后按照國家相關規定享受有關醫療和社會保險等待遇。學校應承擔的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單位繳費部分由學校在年薪標準之外另行出資承擔。
(3)團隊配套:根據研究背景和工作積累確定崗位,表現優異者委任為分課題組組長并分配研究生組成團隊。研究團隊擁有完善的行政、財務和工程應用支持團隊,可保證科研人員不為瑣事所擾。
(4)合作網絡:本團隊與國內外十余個頂尖實驗室保持合作關系,同時在南京大學與生命、物理、材料、化學、現代工學等院系建立有緊密聯系,可充分利用交叉學科的資源優勢。
(5)職業發展:積極協助申請國家、江蘇省或南京市的各類人才政策;全力支持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他省部級相關項目。表現優秀的可以參加南京大學的tenure track晉升或推薦到合作單位任職。
5.應聘材料:
(1)個人簡歷;
(2)發表論文目錄、重要成果相關材料,代表性論文(電子版);
(3)擬應聘博士后崗位者在通過本團隊和學院選聘后需按國家博士后進站要求提交相關材料;
(4)其它可以體現個人研究水平的材料。
有意申請者請于2023年4月14日前發送郵件到單超副教授信箱shanchao@nju.edu.cn,標題請包含“應聘研究系列崗位+高校人才網”等關鍵詞。
附:
1.研究團隊簡介
團隊主要研究領域為深度水處理與污廢水資源化利用,包括水處理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高級氧化還原新技術(含電化學方向)、工業廢水深度治理與資源化集成技術、工業園區污染控制智慧管理技術(含大數據方向)及相關原理。團隊現有6名教授、4名副教授、1名副研究員、5名助理研究員/博士后、2名研究助理以及100余名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團隊帶頭人為潘丙才教授。
團隊近五年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水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科技支撐項目及各類橫向合作項目等40余項;共發表SCI論文300余篇,授權中國、美國、日本發明專利140余件。團隊成員主持獲得201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20年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基礎類)、2013年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2020年國家環境保護科技進步二等獎、2018年江蘇省專利發明人獎、2016年中國專利優秀獎、2014年光華工程科技獎等科研獎勵多項,多人次先后入選教育部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科技部中青年創新領軍人才、江蘇省333工程、江蘇省雙創計劃等人才計劃,并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優秀青年基金、江蘇省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項目的資助。
團隊高度重視科研成果產業化應用與推廣工作,是國家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環境保護有機化工廢水治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的重要組成。以本團隊為技術依托,建有南京大學常高新國際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南京大學重慶創新研究院(籌)、南京大學環境納米技術研究中心、江蘇南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恩宜瑞(江蘇)環境發展有限公司、匠人智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平臺。
團隊注重國際和地區交流與合作,與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昆士蘭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有廣泛交流與合作。
2.聯系教授/合作導師簡介
單超,2010年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環境學院,2015年于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2015-2021年在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從事專職科研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和特任副研究員,2021年起任副教授,2016年至今兼任國際水協會(IWA)中國青年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基于污染物形態定向轉化的深度水處理技術及原理。以第一/通訊作者在Environ. Sci. Technol.、Water Res.等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28篇,獲授權中國、美國發明專利18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在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2項,獲2020年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第2完成人),202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更多信息請訪問團隊網站:http://pangroup.nju.edu.cn/
團隊微信公眾號(環境功能材料與水污染控制)【請點擊鏈接查看詳情】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布者為準。
來源鏈接:
https://pangroup.nju.edu.cn/53/8f/c18040a611215/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