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科研
-
六旬教授“罪己詔”風波:是什么撕裂了高校和學者?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李力怒發“罪己詔”,其掀起的輿論風波引人深思。根據公開信息,李力出生于1964年,研究方向為先秦秦漢法制史和簡牘學,曾任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2018年,他被聘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25-03-173 瀏覽 · 0 收藏 -
安徽農業大學農業科學進入ESI全球前1‰
3月13日,科睿唯安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更新,安徽農業大學農業科學成功邁入全球前1‰學科行列,成為全國農林大學第10所、安徽省屬大學第2所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的高校。ESI(Essential2025-03-146 瀏覽 · 0 收藏 -
“帽子”治理、分類評價,如何“立”與“破”
今年,“帽子”問題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鉆研、厚積薄發。全國兩會期2025-03-116 瀏覽 · 0 收藏 -
改革評價制度 加快人才培養
人才評價是人才隊伍建設的指揮棒。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鉆研、厚積薄發。”近年來,有關2025-03-113 瀏覽 · 0 收藏 -
如何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3月6日下午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指出,“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教育要進一步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教育的先導性、基2025-03-105 瀏覽 · 0 收藏 -
西湖大學33歲海歸博導:愛開飛機、玩游戲,“我的實驗室不打卡”
2019年6月,28歲的陳子博度過了一個不太開心的假期。他精心規劃的課題研究,剛剛被同行率先發表在Nature上,這對于初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后的他,是個沉重打擊。站在復活節島的巨人石像前,陳子博瞬2025-03-075 瀏覽 · 0 收藏 -
尹雙鳳代表:構建“失敗有價值”科技評價容錯機制
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由于一些不確定復雜因素導致研究失敗是常態。那么,如果實驗沒達到預期、假設被推翻、技術路線短期不可行,這些科研探索就沒有價值了嗎?“失敗是科學探索的必經之路。”全國人大代表、中南林業科2025-03-073 瀏覽 · 0 收藏 -
學者呼吁腫瘤研究亟須跨國界、跨學科的協作
2月27日,《癌癥細胞》(Cancer Cell)在線刊發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徐瑞華/駱卉妍團隊同合作者撰寫題為《全球癌癥轉化研究聯盟》的評論文章。他們呼吁國際社會整合資源、共享平臺、推動政策協2025-03-062 瀏覽 · 0 收藏 -
職稱評審搭建實驗技術人才成長階梯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實驗技術人才在科研創新、技術進步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21年《關于深化實驗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的頒布,讓實驗技術人員有了專屬的職稱評審渠道,搭建了實驗技術人2025-03-054 瀏覽 · 0 收藏 -
DeepSeek式創新,年輕科學家為何不敢做
“DeepSeek給國內研究機構敲響了警鐘。”日前,國際著名神經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在《國家科學評論》的社論中尖銳發問:國內研究機構獲得大量AI項目資助、聘用大批人才,論文發表量激增,為何出不2025-03-046 瀏覽 · 0 收藏 -
“破四唯”立新標 人才評價用能力貢獻“說話”
雖無論文發表,也未曾主持縱向科研項目,但憑借100多項專利授權和豐富的科研成果,王世波被引進為江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教授。兩年后的2023年,王世波以重大成果回報這場“雙向奔赴”的選擇。“學校堅持2025-03-043 瀏覽 · 0 收藏 -
研究員退休前“大膽開麥”,寫一本“普通學者”生存指南
沒幾年就退休了,施愛東卻搞了一個“大動作”。這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的研究員,用十幾年的人生跨度完成了一部學術圈的紀實之作,名為《蛋先生的學術生存》。自2024年7月出版以來,該書的口碑節節攀高,2025-03-042 瀏覽 · 0 收藏 -
95后南大校友發表重磅研究,作者僅2人!
2024年11月6日早上6點半,陳宇軒像往常一樣準時起床。他習慣性地打開郵箱,一封來自導師的郵件跳入眼簾——“Congrats!(祝賀!)”。看著論文終于被接收的好消息,陳宇軒長舒一口氣,心里懸著的石2025-02-2815 瀏覽 · 0 收藏 -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開展工作9年,北京懷柔已 培養107名科研人才
記者近日從北京懷柔區了解到,懷柔區自2015年開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相關工作以來,已連續9年推薦相關單位成功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與國內高校合作聯合招收和培養博士后,為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提供更便捷的渠道2025-02-274 瀏覽 · 0 收藏 -
一位研究員的非典型選擇:做不到“從0到1”怎么辦?
對于盤軍而言,最迷茫的時刻是他40歲的時候。那是2013年,他剛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調入國家天文臺不久。曾經的學術軌跡仿佛遭遇了引力坍縮——自博士后階段開始的蓬勃上升態勢放緩了,取而代之的是難以突2025-02-2614 瀏覽 · 0 收藏 -
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解除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
高校院所是科技成果轉化運用的主要供給方。長期以來,職務科技成果按照國有資產管理,加上轉化本身存在不確定性,科研人員和相關管理者因擔心被追責而“不敢轉”的現象比較普遍。近年來,以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為突2025-02-2516 瀏覽 · 0 收藏 -
大咖坐前排,年輕人閉麥:學術會議不能這樣開!
“我去參加國際上的學術會議,所有座位隨便坐——無論是諾獎得主,還是碩士博士。而國內會議的慣例則是,院士和其他‘貴賓’坐在第一排,后面兩排是長江學者、杰青,這樣又怎么平等地討論科學問題呢?特別是一些規格2025-02-219 瀏覽 · 0 收藏 -
入學3個月后,我發現導師學術不端
當Frank滿懷憧憬地踏入美國西南地區某知名大學,開啟研究生生涯之時,卻猝不及防地發現,導師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竟然站不住腳。Frank再三檢查后把問題反映給導師,導師卻安撫他“不要把問題搞大”。“初生2025-02-178 瀏覽 · 0 收藏 -
錢學森:給年輕人回信承認自己論文有誤
1964年1月19日,天寒地凍。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學院,一個名叫郝天護的年輕人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提筆寫一封信。信的收件人是錢學森。彼時,郝天護名不見經傳,而錢學森早已是享譽國際的大科學家。為什么要2025-02-139 瀏覽 · 0 收藏 -
如此“抽象”太荒唐,科學家的精神律令哪兒去了
近日,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學術不端事件引起廣泛關注。某知名學術出版商旗下英文學術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以下簡稱ESPR,《環境科學2025-02-115 瀏覽 · 0 收藏
圈子
- QQ群 |
- 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