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簡稱:南京天光所)由原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研制中心(前身為1958年成立的原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廠)的科研部分和高技術鏡面實驗室于2001年4月組建而成。歷經幾代人艱苦奮斗和辛勤耕耘,南京天光所已成長為我國天文與光學高新技術的重要科研和發展基地、國家大中型天文望遠鏡及儀器設備的研制基地,以及天文技術與方法高級人才的培養基地。
自南京天光所其前身天儀廠從1958年籌建起,它把天文儀器的研究和加工結合在一起,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自力更生”研究和制造所需的設備,在中國天文事業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獨特作用。上世紀,已成功為中國天文觀測研制的代表性主要儀器有:Ⅱ型光電等高儀、太陽磁場望遠鏡、1.26米紅外望遠鏡、2.16米天文望遠鏡、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太陽精細結構望遠鏡、多通道太陽望遠鏡、折軸階梯光柵分光儀等,開展的天文望遠鏡光學的研究覆蓋了天文光學的主要方面,至今仍在我國天文技術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為世界天文發展做出了貢獻。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的研制成功,是中國天文儀器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志著中國天文儀器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1世紀以來,已有30余項成果入選中國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其中獲國家獎2項、省部級獎8項。南京天光所在新概念望遠鏡方案研究、主動光學技術、天文超高分辨探測成像技術、高精度大口徑非球面光學鏡面技術、巨型精密機械、高精度低速跟蹤自動控制技術、雙折射濾光器、高對比度星冕儀研制、光譜儀研制等相關技術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南京天光所作為主要研制單位承擔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簡稱LAMOST,后冠名為郭守敬望遠鏡)于2008年10月勝利落成,項目于2009年6月圓滿通過國家竣工驗收。LAMOST的建成,突破了天文望遠鏡大視場與大口徑難以兼得的難題,成為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也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是我國光學望遠鏡研制歷程的又一重要里程碑,顯著提高了我國在大視場多目標光纖光譜觀測設備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LAMOST的研制成功使我國主動光學技術、大望遠鏡研制技術、大規模光纖定位技術和大規模光譜觀測等技術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躋身于國際前沿。LAMOST因其自主創新技術和巨大的科學潛能成為了世界天文界矚目的焦點,在大規模光學光譜觀測和大視場天文學研究方面,均居于國際領先的地位。同時,南京天光所在國內開展的30米極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研究已在國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在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作為南極天文研究的主要發起單位,開辟了天文儀器技術研究新領域,繼2008年元月中國首套南極光學小望遠鏡陣CSTAR在冰穹A成功安裝運行后,連續開展了三臺大視場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的研制,首臺全自動遠程控制望遠鏡(AST3-1)和第二臺(AST3-2)已分別于2012年初和2015年初成功安裝在南極昆侖站并投入觀測,已獲得具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一大批觀測科研成果,第三臺(AST3-3)還將實現觀測范圍拓展到近紅外波段,這些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南極天文臺項目的立項、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主要單位之一,建議的“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項目于2016年底被正式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是“十三五”時期優先布局的10 個建設項目之一,建議書2018年已通過“中咨”公司的評估。
迄今南京天光所已獲得國家、中科院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共77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8項。并為美國、法國、西班牙、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等諸多國家研制了30多臺套天文望遠鏡與儀器。與國外多個著名的天文機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積極派遣科研人員到國際著名天文臺、研究所及大學進行工作訪問和學術交流。在“一帶一路”合作項目中積極發揮自身科技支撐優勢,并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基礎和友誼。
南京天光所擁有一批具有國際水準、國內一流水平的天文光學、天文儀器及相關技術領域的專家和一支結構合理的科研及技術支撐隊伍。現有兩院院士3人,研究員20多人。同時積極從海外引進杰出人才,并與國外先進科研機構合作培養人才。南京天光所擁有“天文學”、“光學工程”兩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學”、“光學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和“天體物理”、“天文技術與方法”、“精密儀器及機械”三個二級學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點,以及“儀器儀表工程”一個全日制專業學位的培養點,已培養30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現有江蘇省外國專家工作室,是江蘇省先進光學制造技術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
南京天光所擁有中國科學院天文光學技術重點實驗室,另設有望遠鏡新技術研究室、天文光譜和高分辨成像技術研究室、太陽儀器研究室、鏡面技術實驗室、大口徑光學技術研究室、望遠鏡工程中心和南極天文技術中心等科研部門,并建有主動光學、系外行星探測、自適應光學、激光光譜技術、恒星光干涉、光學鍍膜、低溫環境模擬等20多個專業實驗室,擁有先進的實驗條件、平臺和裝備。研究所不斷努力建設和完善覆蓋天文望遠鏡與儀器研制的全過程、全方面的科研實驗平臺,積極利用各種資源為天文與光學新技術的創新研究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努力提升各項條件保障能力。
南京天光所注重與國內多家著名高校和相關科研機構開展廣泛而深入的合作,共同促進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及成果產業化工作,積極開展海峽兩岸天文儀器與技術的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系列合作,攜手為中國天文學和相關領域科技事業發展不斷貢獻智慧和力量。先后與長春理工大學、南開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高校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和菁英班;與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云南大學等高校進行科研合作,與南京理工大學共建天文光學超分辨探測聯合實驗室。
這里,正是中國現代天文儀器與技術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后到先進、從封閉到開放、從仿制跟蹤到創新引領的發展歷史的縮影和真實寫照。
南京天光所按照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戰略目標,面向天文學研究中的重大需求,以突破重大天文觀測設備的關鍵技術為目標,研究和發展與現代天文學密切相關的高新技術,建設國家重大天文觀測設施,在天文學研究中發揮技術引領和支撐作用,同時注重將天文技術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研究所圍繞“一二三”發展規劃務實推進各項工作:重點致力于實現“地基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技術”和“太陽系外行星探測技術”兩個領域的重大突破;重點培育“極端環境下的天文光學技術”、“先進天文科學儀器關鍵技術”、“大口徑天文和空間光學先進制造技術”三個研究方向。南京天光所將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體”的戰略使命和面向“四個率先”的戰略目標作為各項重要工作行動指南,致力于建成在我國天文學研究中不可替代、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