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于2019年11月正式建立,前身為2015年4月成立的人才特區“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 近年來,學院快速蓬勃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構建了完整的本科、碩士和博士培養體系。在學科建設方面,形成了動物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植物生態學、修復生態學四個學科方向,學院主建的環境/生態學(Environment/Ecology)學科于2023年5月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匯聚國內外生態環境領域的優秀師資,包括3位國家杰青獲得者、1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名國家級青年人才。在科研平臺方面,學院擁有陜西省秦嶺生態智能化監測與保護重點實驗室、陜西省秦嶺生態經濟發展軟科學研究基地、國家林草局陜西大秦嶺生態空間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科研教學平臺,并作為責任單位承擔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秘書處工作;建成了秦嶺皇冠森林動態監測、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生物大數據分析平臺、合成生物學平臺、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平臺等極具優勢特色的研究平臺,并在學校支持下,打造“生命健康與生態環境公共實驗平臺”,為學院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在科研成果方面,近5年,學院在生命起源演化和理論生態學等重要前沿基礎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重大影響力的創新成果。2019年6月,學院在《科學》(Science)雜志同一期發表三篇研究長文,并以“反芻動物基因組”為專欄,登上了當期雜志封面;2021年2月,學院在《細胞》(Cell)雜志同一期發表兩篇研究長文,并登上了當期雜志封面;2023年2月,《科學》(Science)雜志在線發表了學院重大科研成果;此外學院教師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Nature Genetic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期刊多次發表研究論文。研究成果多次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科技日報等媒體深度報道,部分成果入選2019和2021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出版專著3部。學院教師連續獲批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國際合作重點項目、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德國馬普學會伙伴研究組項目等,累計獲批縱向經費8000余萬元。學院教師榮獲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第十三屆陜西省青年科技獎等獎項。此外,學院教師利用科研成果積極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建言獻策:圍繞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及區域經濟發展現狀開展全面調研,探索秦嶺縣域經濟發展特色路徑,相關建議報告獲陜西省主要領導的肯定性批示;通過陜西省政協平臺建言發聲,力促將西工大工科優勢用于秦嶺碳通量監測,并納入秦嶺國家公園建設范圍,圍繞生態環境保護與科技人才政策提交6份資政報告,分別被民革中央、中共陜西省委辦公廳、陜西省政協采用,相關建議被納入2020年版《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