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師范學院前身為阿壩師范專科學校,是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的全日制普通專科學校,1993年更名為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15年4月,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省屬公辦普通本科高校,更名為阿壩師范學院。
學校座落在民族文化璀璨的岷江之濱,壽溪河畔,大熊貓國家森林公園、5A級特別旅游風景區汶川縣水磨古鎮,距成都市區60余公里,距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20余公里,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學校校園環境優美,綠樹成蔭,是四川省園林式校園,是莘莘學子求學深造的理想之地。
學校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抗震救災英雄集體”光榮稱號,是四川省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四川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四川省應用轉型院校聯盟單位、教育部中央教科所藝術教育中心藝術教育實驗基地和副理事長單位、全國首批高校轉型與課程改革聯盟單位(首批72所)、教育部科學工作能力提升計劃(百千萬工程)首批試點院校。
辦學四十余年來,學校植根阿壩,始終牢記為阿壩藏區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培育人才的辦學使命,秉承“德才兼備、智慧永恒”的校訓,始終堅持“重內涵、強質量、創特色、鑄精品”的辦學理念,堅持“民族+師范”,發揚“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阿師精神,強化“感恩、奮進、務實、創新”的校風,“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博學善導”的教風,“善學善思、學用結合、求真務實”的學風,建成阿壩民族地區師資培養的搖籃,培養了一大批“融得進、扎得下、知感恩、能奉獻”的“永久牌”阿壩民族地區優秀教育師資和其他各類優秀人才,為阿壩藏區及周邊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杰出校友代表有四川省副省長堯斯丹、西藏自治區副主席肖友才;中學特級教師劉裕文、丁庭楹;著名歌手容中爾甲、鄭紹兵;古文字學專家、西南大學文獻所所長張顯成教授等。
學校校園占地面積1039畝,建筑面積約24.72萬平方米。現開設有文、理、工、管、法、藝術、教育、歷史8個學科門類30個本科專業(含方向),8個專科專業。現有在校學生11000余人,現有校內專任教師483人,外聘教師120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400人。現有14個二級學院、2個研究所、13個科研機構和1個藝術團。擁有省級重點建設專業2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科研團隊4個,省級教學成果獎6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四川省“千人計劃”專家1人,“天府青城計劃”專家1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2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1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2名,省級教學名師1名。
學校圍繞“生態、文化、民族”關鍵點,整合學校現有資源,做好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圍繞“生態”組建了生物、化學、智能化、自動化、經濟、管理、旅游等專業集群;圍繞“文化”組建了音樂、舞蹈、美術、體育、文學與傳媒等專業集群;圍繞“民族”將四川省羌學研究會、學校民族文化研究所、科學工作院、VR實驗室、藏紙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水平科學研究團隊(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創意研究團隊)、藏漢雙語研究中心等組合成為民族學學科平臺。根據“突出優勢、重點建設、全面推進”的原則,啟動校級雙一流學科建設工程,初步形成了以教師教育為主干、藝術和體育學科為優勢、藏漢雙語學科群為特色、非教師教育類學科為增長點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
學校館藏紙質圖書52.2萬種,129.7萬冊,電子圖書17.2萬冊,其他電子期刊、電子報紙和數據庫有CNKI、萬方、超星、維普、博看和社科文庫6家數據商提供的數據資源庫。建有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計算機網絡服務體系,教學用計算機4433余臺,多媒體教室語音室座位7000余座,校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其中3個重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驗室68個,實訓室83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2430.40余萬元。學校共有省級實驗教學中心2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校內建有公共類師范技能實訓中心1個,專業類實驗實訓平臺31個,實驗實訓室150多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1.276億元,本科教學實驗儀器設備9801臺(套)。
學校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辦學的根本任務;始終堅持本科教育在學校事業中的核心地位;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實施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初步形成了理實并重、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立了“7+1”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專業體系,形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課程體系,多次受邀在全國會議上交流和展示改革經驗。據麥可思調查,升本以來,在校學生對教學工作滿意度保持在90%以上,畢業學生對教學滿意度保持91%以上。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先后與泰國正大管理學院、泰國碧武里皇家大學、美國芝加哥東西大學、美國北密歇根大學、詹姆斯·麥迪遜大學、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韓國崇實大學等多家國外大學和合作機構簽訂了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協議,與泰國宣素那他皇家大學、格樂大學及博仁等三所大學開展聯合博士培養等項目合作。學校現有“3+1”本科項目、暑假游學項目、國際交換生項目等學生出國學習項目。2019年,在東西協作政策的指引下,搭建“汶川+義烏+義烏工商職業學院+阿壩師范學院”合作模式,按照“一年班、二年專業、三年學院”的思路為阿壩地區培養電子商務專業人才。
學校高度重視科研工作,加強特色項目科學研究。在汶川縣居民健康指數指標體系構建、《青藏高原環境與山水文化(汶川卷)》的編攥、康養旅游項目策劃、基礎教育聯盟建設、藏羌醫藥研究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建有四川省高水平社會科學研究團隊1個,省級科研創新團隊3個、校級科研團隊16個,十三五以來,學校教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項,國家語委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專項任務項目6項,主持教育部社科規劃和四川省社科規劃、四川省應用基礎研究等各類省、廳級項目300余項,主持校級科研項目50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300篇,近140篇被EI、SCl、ISTP (CPCI) 收錄;出版教材、專著50余部,近250項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近50項成果獲國家相關部委、省級、廳州級獎勵,尤其是獲得四川省第十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實現了我省民族地區高校社會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
學校堅持“傳承、創新、特色、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著力營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搭建校園文化建設平臺,努力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校舞蹈表演專業被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批準為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校園文化建設成果獲得四川省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優秀成果二等獎。
學校在服務地方和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工作中成績突出。近三年來,學校與阿壩州人民政府、州科知局、中國臥龍特區管理局、汶川縣、黑水縣、溫州大學等建立了校地校企校際合作關系。其中,與阿壩州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教師教育試驗區;與汶川縣人民政府聯合成立汶川縣南部片區教育聯盟。先后建立阿壩州科技孵化園、大熊貓學院、鄉村學院,藏紙研究中心、高原無人機研究中心、民族研究所。學校積極推廣藏羌文化,以藏羌歌舞文化為題材創作的民族組舞、民族歌曲作品,在國際性、全國性、全省性比賽中屢創佳績,學校主持研究的國家民委“十五”、“十一五” 全國少數民族重點古籍出版項目《羌族釋比經典》,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獎;《阿壩舊志》獲得社會高度認可;學校老師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被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要報采錄,專報習近平總書記及全體政治局委員。學校教師創作的藏族祥巴版畫,凸顯了極強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現代性,一次性被國家美術館收藏18幅;師生創作的大型羌族詩畫樂舞“云朵·薩朗姐”獲得首屆四川藝術節“文華獎”劇目類“劇目獎”和“觀眾最喜愛劇目獎”,羌族舞蹈“鴿子花開”走進人民大會堂公開展演。
面向未來,在學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以“兩評估、兩轉型”為引領,牢記發展使命,團結帶領全校師生員工,繼續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發展,大力推進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為建成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學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