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由老一輩著名的植物學家胡先骕、秦仁昌、陳封懷(尊稱“三老”)于1934年創建,為我國第一座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占地面積5000余畝,分為廬山本部、鄱陽湖分園、山南分園和南昌科研中心四個園區。現已建成杜鵑園、松柏區、蕨苑、巖石園、獼猴桃園等17個專類園區,遷地保育植物9000余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600余種,是我國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地,特別是在杜鵑花屬、松柏綱和蕨類植物的引種保育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形成了國內植物園中獨樹一幟的三大特色,奠定了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
廬山植物園秉承“科學內涵、美麗外貌、文化底蘊”的辦園理念,與國內外眾多的植物研究機構建立了友好關系,是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和中國植物園聯盟(CUBG)成員之一,現有在職職工200人,具專業技術職稱149人,其中江西省qianren計劃人才10人,博士79人,碩士57人。2019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共建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正在全面推進人才隊伍引進與學科建設、科研支撐平臺建設、園林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已初步建成5個研究中心24個研究團隊,建有江西省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依托南昌大學招收并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研究組組長劉小坤博士。2015年在德國圖賓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加入英國約翰英納斯從事博后研究,2017年獲得歐盟瑪麗居里基金(Marie Curie Individual Fellowship)資助,2019年獲得中英CEPAMS-牛頓基金資助。2021年9月加入中科院廬山植物園組。研究組主頁(http://www.lsbg.cn/zhiwuyuweishengwuhuzuoyanjiuzu)。目前在在九江市市自然基金、江西省自然基金和江西省shuangqian人才項目的支持下依托南昌科研中心開展以下三個方面的研究。
1.植物-有害微生物:研究組聚焦于我國主要植物特別是農作物的病害。在收集植物種質資源,分離病原菌的基礎上,研究組將利用基因組學和分子生物學手段,通過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和生物信息學等,定位克隆抗病基因,調查背后的分子機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抗病設計并結合分子輔助育種,培養抗病的植物新品種,為控制植物病害提供可持續的環境友好的綠色方案。
2.植物-有益微生物:共生是一種協同互利的關系。比如在豆科植物中,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能源提供給共生的固氮菌,而固氮菌可以通過固氮提供植物氮源。這種關系只能建立在特定的微生物和特定的植物之間。研究組將調查收集當地的有共生微生物的植物物種,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調查植物和微生物的對應關系,并調查背后的分子原理,為減少化肥施用,提高植物生物產量提供理論基礎。
3.植物-內生微生物:植物體內分布著大量微生物。它們與植物在長期的協同進化中,形成了動態的微生態平衡,表現出對植物微利、中性和微害,而這些關系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相互轉化。研究組將關注內生微生物對宿主植物抗病的影響以及對宿主植物代謝產物的影響。
1、研究組誠聘2-3名研究助理(事業編制),要求如下:
(1)取得或即將取得博士學位;
(2)對植物與微生物互作相關研究有濃厚興趣,能夠獨立開展課題科研,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3)具有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等相關研究背景,有抗病或微生物相關工作經驗者優先。
2、研究組誠聘博士后1-2名,具體要求如下:
(1)相關專業需求如上,獨立開展課題以及協助指導學生;
(2)有一定的英語寫作能力。
1.事業編制,提供科研啟動經費、安家費和購房補貼,安排90平公寓一套和每月1500博士補貼和餐補;
2.工資及福利等相關待遇參照廬山植物園有關規定執行,同時疊加江西省相關人才政策和九江市相關人才政策執行;
3.根據研究資歷,可聘為副研究員或助理研究員,度身打造職業發展計劃,全力支持申報各類人才項目和基金;
4.博士后與北師大等聯合招聘,年工資30-40萬,具體待遇面議。
5.研究組和英國,德國和瑞典相關研究所有長期的合作,有海外發展交流機會。
1.應聘人詳細簡歷【含出生年月、從大學起的學習及科研工作經歷、科研成果、通訊地址、聯系郵件或電話、近期照片】;
2.應聘人學術水平相關材料,如代表性論文、學術獎勵等;
有意者請發送簡歷至:劉老師(xiaokun.liu@lsbg.cn,郵件標題注明:應聘某某崗位+本人姓名+高校人才網)
【快捷投遞:點擊下方“立即投遞/投遞簡歷”,即刻進行職位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