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幾篇高校招聘信息,不禁有些感慨,2023年的內卷程度又是“地獄”級的。“九成高校招聘的門檻已經提到了博士”的說法,其實去年就有了,但很多人不以為然。畢竟全國三千多所高校,其中民辦也有接近700所,內卷至此?不至于吧!近一年里,多少高校招聘門檻已經升級?一起來看↓
1.上半年還招碩士的高校,時隔半年,同崗位就已經「只要博士」。
信息來源:某公辦本科高校官網
2.許多高職高專以及獨立學院,部分專任教師要求已經提到了博士,或者直接標明“碩士崗位,但博士優先”。
信息來源:廣東省某獨立學院人事處發布的2023年招聘公告
3.前幾年對碩士十分友好的民辦高校們,二月還沒過,新崗位的招聘要求一出——“只要博士”四個大字,給剛做好簡歷的碩士求職者們迎面潑上了一盆涼水。
4.甚至博士學歷都不太夠了。部分高校新規定:應屆博士想來做大學老師,先做幾年博士后再說……
信息來源:北京某公辦本科高校人事處官網
以上種種現象,讓人想問一句:高校的招聘門檻集體升級,普通碩博該何去何從……
01.
為什么高校招人門檻集體升級?各方面其實有跡可循
全球大廠裁員,全國經濟放緩,高學歷人才群體紛紛把求職目標望向體制內。一些高校的招聘公告雖然門檻是碩士,但是真正報考的人中,光博士的數量就已經超出了計劃不少。“碗”就這么大。
碩士博士說:“你就不能換個大點的「碗」嗎?”
高校說:“不能,學校預算就這么多。”
于是乎,為了節省篩簡歷的時間優化人才結構,高校決定:反正最后優中擇優大部分選上的也是博士,那我干脆門檻就定博士!
高校招聘博士人才的好處——
- 既不需要學校額外花錢花精力,培養本校碩士教職工去讀博;
- 也不用擔心引進的碩士老師哪天想提升自己留崗深造,原來的工作還要找其他老師頂上;
- 一旦現有的碩士老師有了更好的去處,學校需要再花一筆預算招納新人;
- 博士數量夠了,以前叫“學院”的高校可以更名為“大學”;
- 博士學歷的專任教師在70%以上,高校能更快申請碩士點博士點;
……
于是,當碩士還在焦慮“怎么我能報的高校崗位這么少?”高校人事處的老師已經擬好了新的招聘公告,就等領導審核通過……
“能選博士還得選博士,安家費一給,人買了房又不好跑,“青椒”穩定,學校省心,多邊共贏,簡直贏麻了。”
一些公辦高校招聘,光學歷是博士還是不夠,教職落實的前提是博士后工作經歷。究其原因,還是博士后帶來的科研成果能直接有利于高校。
與其和博士們拉長戰線,給了教職以后學校還要等待沒有“出生”的科研成果。一些高校的做法是——“你(博士)先產出,質量數量達標了我再給你教職,至于編制到時候再談。”
由于高校崗位是稀缺資源,占主導地位的高校屬實把“用人之道”玩到了極致。用最少的成本招到最好的人,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精英中,高校只需要提提門檻,就幾乎把最優質的資源都收入囊中。
既然如此,作為高校求職者群體中的大部分人群,普通碩士還能去高校工作嗎?
02.
想去公辦高校工作,普通碩士如何成功上岸?
普通碩士想要去高校工作,最多的選擇是民辦高校,而入職民辦高校難度相對較低,所以,公辦高校的“撿漏”機會,碩士們一定不要錯過。
在之前高校人才網V發布過的《雙非碩士,如何入職公辦本科的教師崗?》一文中提過:“公辦本科高校的碩士教師崗,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單位有人才引進碩士計劃。”
舉個例子,比方說,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在《2022年第二次公開招聘碩士層次人員公告》中,計劃招入的碩士總共是49人;
該校招聘崗位有:專任教師崗、輔導員、行政管理崗;
招聘專業范圍:很廣。既有化學生物這種冷門的,也有計算機工程等熱門專業,會計馬克思等人文學科的人才也有需求;
年齡要求:除了輔導員是30歲以外,其他崗位40歲以前就可以;
其他要求:除了舞蹈老師和公管老師有證書要求,其余崗位都是無。
待遇:寫明了“參照在編在職人員管理,工資待遇、晉升機會與實名事業編人員完全一致”。
要求不高,待遇不錯,應該會有不少碩士都符合報名要求。但是!根據后面學校官網發出的《資格審查合格名單及考試安排》的公告顯示,僅有75人報名審核通過,直接證明報錄比連2比1都沒有。
報名即上岸。
信息來源: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官網
這么來看,普通碩士如果只想上岸公辦,也不是沒有機會。
03.
最后
今年還是要給繼續卷高校的碩士博士們提個醒兒——
高校坑位越來越少,盡早上岸得到不僅是一個工作,還有比人家多的高校教學經驗和工齡。要和時間賽跑,高校去年招人要碩士,今年招人要博士,也不知道明年會不會是博士后了。
如果選擇很多,挑挑揀揀沒有問題,如果求職過程很被動,不如先就業再擇業,總比空耗光陰要好。
再分享一個碩士求職公辦高校的經驗:有些朋友已經想好了未來要發展的城市,那么相應的,可以搜索一下這些城市中和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類似情況的高校。
高校發展有固定要求,如果學校去年沒招滿計劃數量碩士學歷專任教師的情況下,今年大概率還會繼續招。你比人家關注得早,提前聯系,提早準備,比「被動撿漏」更好。
上岸高校能否成功?其實方向和執行力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