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聊天有教師朋友抱怨道,現(xiàn)在高校評職稱好難,老一輩的教師基本年限到了就能評上,評教授也容易,而現(xiàn)在的教師,想評個副教授就已經(jīng)卷得不行了。
在中國,要成為一名大學教授,堪比過五關斬六將。去年7月,有網(wǎng)友爆料稱,某高校45歲講師因晉升副教授落選而心梗突發(fā),送院救治。
圖源網(wǎng)絡
據(jù)說,該講師近幾年申請課題,熬夜寫論文,帶學生比賽,可以說很拼命了,按理說希望很大。然而,10個人競爭晉升資格,副教授名額卻只有2個。該講師最終只差了0.1分落選,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成為一名大學教授有多難?
首先你得是個博士。
在高校,碩士學位只是敲門磚,如果想走得遠走得快,還得是博士。很多碩士教師繼續(xù)讀博,并不是為了提升自我,而是如果不讀博,在高校就會身處困境,甚至工作都保不住。
《985碩士混得不如“水博”,高校碩士教師可以有多慘?》講到,由于職稱評選是有名額限制的,名額通常會向博士傾斜。如果你是碩士,很可能一輩子都是個講師,沒有科研的加持,在高校極容易被邊緣化。
然后就看評審條件。
高校教師職級分為初級、中級、副高級和正高級,分別對應職稱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信息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每升一級,都有不同的條件(視學校情況而定)。除了年限,還有工作量和工作成果的要求,包括且不限于:
- 完成教學工作量并達到一定的課程評教成績
- 以第一作者發(fā)表N篇論文并被核心期刊收錄
- 主持國家級或省部級及以上教研項目
- 參加教學競賽并獲得一定排名或獎項
- 在企業(yè)、工廠或?qū)嵱柣氐墓ぷ鲗嵺`累計達到一定時間(主要為大專老師)
- 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指導學生比賽并獲得一定獎項
……
一級一級往上爬,姑且不說能否完成,就算完成了,就一定輪得到你嗎?就像最開始提到的落選案例,好幾個人跟你競爭一個名額,你是很努力沒錯,但難道別人不努力嗎?
而更讓教師焦慮的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第一年,你努力到80分不夠,失敗了,到了第二年,你努力到100分可能也還是不夠。
大部分高校教師都是一點點熬,有的人趕上了好政策,或許就能快一些,但也只是少數(shù)。評職稱,不僅需要努力,還需要時運。
而且,不同學校評職稱,難度和含金量也不一樣。
資歷差不多的博士,有的人在雙非可以評上教授,但有的人在985還是講師,更有人拿了兩個國家級項目都還沒評上正高級。
因此,也有人選擇“曲線救國”,例如先在中西部/211高校拿到至少副教授職稱,然后往東部沿海/985高校跳。學校層次相差不大的話,通常是平級跳槽,但是卻可以避開后者更為激烈的職稱競爭;或是在國外做博士后,回國就能跳過很多級。
教授評不上,選擇躺平?
現(xiàn)實是,學校有的是辦法“激勵”教師。而眼看別人(尤其是后輩)一個個超過自己,人往高處走是人之常情,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無動于衷沒有壓力的。
總而言之,高校評職稱,需要天時(年資)地利(學校)人和(競爭者),既看自己也看學校更看別人。做好規(guī)劃,關于如何評職稱:
(1)提早規(guī)劃
入職后首先要了解清楚學校評職稱的條件,例如評什么職稱需要工作多少年,需要什么條件等,然后才能針對性努力。
(2)針對性努力
由于職稱名額是有限的,即使你符合條件也未必就有你的份,還要看跟你同批競爭的人——如果課時量差不多,那就看教學質(zhì)量、教學競賽成果;如果科研成果數(shù)量差不多,那就看項目拿了什么獎、論文發(fā)在什么期刊等……所以要找到加分項,擴大優(yōu)勢。
(3)積極發(fā)表成果
雖說破除“唯論文”傾向,但并不代表學校不看論文,相反,學校更看發(fā)了什么論文。所以對大多數(shù)教師來說,發(fā)論文還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重科研的學校,科研能力高的教師往往機會更大。
(4)搞好關系
高校評職稱,有量化打分和投票評審兩種形式,前者只需要看你的實績,但后者就可能涉及人情世故。不說攀附關系、送禮、潛規(guī)則這些(也不建議這么做),至少不要得罪人,給人留一個好印象。
最后,評職稱并不是一件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的事情,很多事情未必是你可以控制和決定的,與其焦慮未來,不如著眼當前,過好自己的生活。
▍往期內(nèi)容
>>《985碩士混得不如“水博”,高校碩士教師可以有多慘?丨高才情報局第93期》
>>《給編制,可轉(zhuǎn)教師崗,“雙肩挑”輔導員值得做嗎?丨高才情報局第92期》
>>《招而不聘、取消offer……高校招聘都有哪些“騷操作”?丨高才情報局第9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