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空工程學院簡介
航空工程學院成立于2015年7月,為學校5個航空系院之一。前身可追溯至1995年創辦的濱州師范專科學校物理系,先后經歷了濱州學院物理與電子科學系(2004年)、濱州學院光電工程系(2013年)等發展階段。學院現面向無人駕駛航空器、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等領域開展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設有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航空電子方向、智能電子方向、無人機方向)、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4個本科專業和無人機應用技術、應用電子技術(無人機控制方向)2個專科專業,招收交通運輸(航空無人系統工程方向)碩士研究生,全日制在校生2300余人。
學院建有山東省航空材料與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無人駕駛航空器測控系統濱州市技術創新中心、濱州市航空光電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航空光電信息處理與控制濱州市工程研究中心;濱州學院無人機技術研究所、航空發動機研究所等科研創新平臺。建有省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航空技術實驗教學中心,省級無人機產業學院。具備民航局無人機駕駛員培訓資質,設有中國航空學會全國青少年無人機科學素質等級考務中心。
現有教職工61人。其中,國家級人才1人,省部級人才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8人,副高級及以上職稱教師21人,博士30人。近年來,承擔國家基金項目9項,省部級基金項目18項,承擔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青島航空技術研究院等單位航空類研究課題30余項,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收錄百余篇,獲批國際、國內專利100余項。獲中國商業聯合會服務業科技創新獎—全國服務業科技創新獎二等獎1項。
二、招聘專業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等學院亟需專業。
三、招聘條件
(一)基本條件
政治素質高,品德優良,遵紀守法,熱愛教育事業,恪守高校教師師德師風行為規范,具有較強的敬業精神、科研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身心健康,能勝任崗位工作要求。
(二)高層次人才
第一層次
在本學科領域研究處于國際學術前沿、具有世界一流學術水平,取得卓越成就的頂尖人才,符合山東省《引進頂尖人才“一事一議”實施辦法》所列“杰出人才”或具備相當水平的杰出人才,年齡一般不超過70周歲。
第二層次
學術造詣高深,在本學科領域具有重大影響,在教學科研方面取得國內外同行公認的重要成就,具有較強的團隊領導和組織協調能力,能帶領學術團隊協同攻關、帶領本學科趕超或保持國內先進水平的領軍人才;或相當水平優秀人才。年齡一般不超過55周歲。
第三層次
學術造詣精深,在本學科教學科研方面取得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較強的團隊領導和組織協調能力,能夠帶領、協助本學科趕超或保持國內先進水平的國內外杰出人才;或相當水平優秀人才。年齡一般不超過50周歲。
第四層次
科研創新能力突出,在本學科領域取得高水平教學科研成果、有較大影響的青年拔尖人才,年齡一般不超過45周歲。
第五層次
國內外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較好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年齡一般不超過45周歲。
第六層次
國內外公認高水平大學畢業的科研成果突出的博士(后);年齡一般不超過40周歲。
(三)青年博士
具有良好的教育經歷、較好的教學科研基礎和良好的發展潛力,年齡一般不超過38周歲,特別優秀或急需的人才,年齡可適當放寬。
A類:在本學科專業領域取得突出的業績成果,具有突出的科研水平和學術發展潛力。
B類:在本學科專業領域取得較高的業績成果,具有較強的科研水平和學術發展潛力。
C類:在本學科專業領域取得優秀的學術成果,具有優秀的發展潛力。
D類:在本學科專業領域取得良好的學術成果,具有扎實的科研基礎,年齡一般不超過35周歲。
四、相關待遇
相關待遇明細表(請點擊鏈接查看詳情)
(一)全職引進人員均為事業編制。
(二)引進人才配偶符合山東省人事調配政策的,按政策解決;屬濱州市外機關事業單位在編在職人員、國有企業正式職工的,濱州市原則上對口安置。
(三)引進人才子女入學申請就讀濱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學校協調濱州市相關職能部門進行統籌安排;就讀山東航空學院附屬小學,不受學區限制。
(四)引進人才可根據濱州市政策拎包免費租住人才公寓,也可入住學校周轉房。
(五)引進人才在濱州市購房,住房公積金貸款最高額度100萬元。
(六)符合各級人才工程入選條件的,學校將積極引薦,推薦成功后同時享受相應的政策待遇。
(七)入選市級及以上人才工程的,享受相應免費健康查體等醫療保障待遇。
(八)
六、聯系方式
聯系人:
陳院長 電話:18266540765、0543-3194689
E-mail:clgwlx@126.com
E-mail:sduahxq@sdua.edu.cn
地址: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黃河五路391號
郵編:256603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布者為準。
來源鏈接:
https://hkgc.bzu.edu.cn/2021/040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