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雪故事,星光影院,天天躁夜夜躁狠狠综合,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當前位置: 高校人才網資訊職場分享>復旦博士到民辦高校當老師,活成別人羨慕的樣子

復旦博士到民辦高校當老師,活成別人羨慕的樣子

發布日期:2024-09-29 作者:胡珉琦 閱讀量:517 取消收藏 收藏文章
【摘要】2016年,從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畢業的李志春,主動選擇到一所民辦二本高校——同濟大學浙江學院,成為該校社會科學部的一名講師。如今的他,上課和同學傾訴,下課休閑娛樂,吃住在“公園”(學校),把對生活的體悟做成了研究,把研究過成了生活。


最近,社交媒體上時常出現對博士學歷泡沫和被“非升即走”困住的“青椒”的“吐槽”。每每刷到這些內容,李志春都會慶幸當初的選擇。


2016年,從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畢業的李志春,主動選擇到一所民辦二本高校——同濟大學浙江學院,成為該校社會科學部的一名講師。如今的他,上課和同學傾訴,下課休閑娛樂,吃住在“公園”(學校),把對生活的體悟做成了研究,把研究過成了生活。


最讓他意外的是,自己第一年站上講臺就成了學校的“明星”講師。授課不到一個月,學生就自發搜集了他的各種資料,并將其在朋友圈刷屏;臨近考試,總有學生拿他的照片做各類頭像;疫情初期上網課時,學生們在直播間刷爆各種禮物,嚇得他只好放棄直播平臺;畢業論文里,有學生把對他的感謝排在了導師前面……


人生重要的不是向上,而是向前。當初那個看似向下的選擇,實則拓寬了他前行的職業道路,還讓他有機會重塑一堂課的教育生態。



  開學第一課


9月2日下午1點半,同濟大學浙江學院H樓103階梯教室,機械電子工程系專升本的大一新生坐得滿滿當當。這是他們的開學第一課——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李志春備課不死板,只是制定一個大致框架。針對這節課,他想談一談和學習有關的事情,然后聊一聊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至于具體講什么,主要靠“想到哪兒,說到哪兒”。


為了方便學生了解,李志春先做了一個自我介紹。當聽到李志春的學習經歷都是在復旦大學時,現場出現一陣小小的騷動。


有人驚呼,有人鼓掌,還有人嘀咕這是“大材小用”。


8年前,李志春在這樣一所學校、這樣一個課堂的出現可以算是異類。直到今天,在這屆學生心里,依舊是“名校畢業生就該進好學校”。這種“階層”意識根深蒂固,深刻影響著學生們的思維方式以及行動力。


李志春告訴大家,這些年,他看到這所學校的學生和復旦學生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在這里,很多人遇到困難時的心態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往往事情還沒做,就覺得自己不行;但同樣的困難擺到復旦學生面前時,他們可能不會想自己行不行,只會花很長時間去做。”


李志春說,二本的學生總是誤解自己能力不行,卻不知在絕對的困難面前,既有成績上的某些差距可以忽略不計。


以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GRE)為例,李志春的英語不錯,上海高考的成績為140多分,進大學時的詞匯量達到5000多個,但他第一次做題時卻幾乎遭到碾壓,因為這項考試的詞匯要求是2萬個。


“這時,如果你四級沒過,哪怕詞匯量僅有2500個,在GRE面前,我們的差距也完全可以被抹平。你不會的,我也不會。”他說。


按照考試要求,學生需要在11分鐘內做完一篇閱讀理解的8道選擇題,李志春第一次梳理完全部內容花了3個小時。在接下來的1周,他每天只做1篇,1個星期后,他花費的時間縮短到2小時50分鐘。如此堅持了8個月,他終于可以在11分鐘內完成了。


“當你只看結果時,會覺得這個學生很厲害,但他其實整整堅持了8個月。有這個時間,只要是智力正常的學生都可以完成。奇怪的是,這所學校的很多學生從一開始在心理上就輸了。”


為什么總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你不行”?李志春認為,這是因為從小到大,人已經被“分數”異化了,高分是一類,低分是一類,兩者之間似乎有著永遠無法彌合的鴻溝。


李志春所在的上海高考模式那時是3+X,有的省份則是3+3。因為他有更多時間投入自己更擅長的學科,規避不擅長的學科,也就更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同樣是在上海,頭部學校數量多、本地生源招生數量大,但考生人數卻遠遠小于很多高考大省,優質學校的錄取比例也就會更高。


“所以,為什么會有人認為自己比那些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差?僅僅因為沒有高分或者名校的標簽?”他問學生。


這個標簽會跟隨學生們很久,畢業后也會被附于每個人的簡歷上。招聘單位篩選時,首先看到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堆標簽,“問題是,標簽不等同于人”。


最先提出人的異化概念的是馬克思。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一個異化勞動者學說——勞動者生產的財富越多,其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在國民經濟學假定的狀況中,勞動的這種現實化表現為工人的非現實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


李志春鼓勵學生們讀馬克思的原著。“你會發現,馬克思在替當代的打工人說話,替那些被貼上各種標簽的異化的人說話。”


然而,人在這樣的社會中又該如何生活?李志春告訴大家,青年馬克思是一個特別強調自由意志的人,從自由出發,從生存出發,從實踐出發,去完成他一生的哲學革命。這也是今天的青年正在切身經歷和想要解決的問題。


這堂課的最后,李志春告訴學生,在大學校園里盡早找到自己喜歡做或想要做的事,然后堅持下去,沒有任何人會說你不行。


已經大三的李一鳴是李志春的“迷弟”。在他看來,“春哥的課總是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并且順應著我們在課堂上的感受而不斷向外延伸”。


李志春說,自己上課從來不刻意設計,也沒有預先的教條。他把上課看成是藝術化的過程,除了一些繞不開和必須要說的基本知識點,其余的就是自然而然,隨性展開。


“這堂課究竟會走向何方,取決于當時的一種情境涌現,即跟學生的互動。老師只是情境中的一環。至于學生能學到什么,只有回溯時才能歸納總結,而不是教師從一開始就能演繹出來的。”他說。



  善學“慧”玩


講課時的李志春之所以自由、隨性,是因為他的學生時代就是這樣度過的。


他有放養式育兒的雙親,很少對他提要求,而是告訴他開心就好。有一次,父親參加學校家長會,散會后竟溜走趕赴鄰居的麻將之約去了。


父母的極度“松弛”,讓李志春從小在學習上就沒什么目標,對好學校也沒有概念。


事實上,他的小學、初中是在一片棚戶區的學校度過的,那里是打架、鬧事學生的“聚集地”,但他從不認為那些孩子本質上就是“壞小孩”。


那時候,正在學騎自行車的李志春害怕上馬路,他們便很講義氣地圍在他的外圈,對他說:“別害怕,車來了先撞我們,撞不到你的。”


當時的李志春不知道“善良”和“高分”之間,到底哪個才算“好孩子”,他只知道,跟這些孩子一起玩耍很快樂。


高中時,李志春幸運地進入一所“玩學合一”的學校,它是上海最早推進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學校。


“我們學校是全上海唯一 一所下午3點05分放學的高中,而且從來沒有晚自習,一周雙休。我們會在午休時間到學校對面的公園彈吉他、聊音樂,放學后組隊去書吧看書、寫作業、聊哲學。我們還在上海高中聯盟的BBS里‘灌水’藝術板塊、文學板塊、哲學板塊、音樂板塊……”


正是從那時起,他知道了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盡管他依然沒有具體的目標,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他喜歡語文,喜歡音樂,喜歡一切生活的文本。


學校十分鼓勵學生自學,可以按照自己想學習的內容制訂計劃,遇到問題隨時可以得到老師的幫助。


“所謂學習目標,從來不是考上哪所大學,而是如何把這門學科學好,分析不足,改進方法,努力練習。如此,在得到結果后,能去哪所學校就去哪所學校。”李志春認為,這同樣是一種自然而然。


進入中文系后,李志春進一步放飛自我。常常上午看小說,下午在咖啡館自習,晚上去酒店兼職彈鋼琴,周末和社團的朋友唱歌、排練音樂劇。他還曾有過一星期逃8節大課去旅行的“壯舉”。


他說:“打破規則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只要能掌握知識,管我是怎么學的。”


在李志春看來,學習的意義就是對一個人起到歷史積淀的作用,并埋下一個機緣,如此而已。至于它最終會發揮多大作用,則由每個人未來生活的境遇決定。因此,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李志春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蘇軾比較了兩類畫竹的方法,一類是“葉葉而累之”的“定取”,這種面面俱到如測繪般寫實是一種知識性觀看;另一類是“成竹于胸”,即“以神存之”的畫法,竹子出生時節、葉已全,因此重要的不是竹子的外形,而是先于知識的、竹子于人生命中的意義關系,“執筆熟視”不是仔細端詳竹子的外貌,而是體味竹子于人生命中的交互情意,涌現欲畫之情,進而“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要知道知識物在被思考、處置前,總先行地與人共生著,基于同體共流的生存,人才能思考、處置本已在其中的竹子,至于知識的對象、有用的器物,不過是思考、處置的結果罷了。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體驗、生活、體味事物與己身的關系更重要,而理性、知識、結果都是末端的事。



  好好地生活比什么都好


如果說學生時代的李志春是“生活至上”,當他走出校園、進入就業市場,并成為眾多“打工者”中的一員,他又是如何選擇的?


2016年,即將博士畢業的他和其他同學一樣,給江浙一帶的高校投了一圈簡歷。結果發現,在那些名校眼中,一個復旦畢業生不過是平平無奇的求職者。


名校“愛搭不理”,次一級甚至一些二本學校盡管拋出了“橄欖枝”,卻要求他接受“非升即走”的考核。李志春厭惡這種“養蠱式”的教育生態。


求職期間,李志春瀏覽了大量高校網站。他發現,每所大學都會把最新頂刊成果放在首頁顯眼的位置。


“那里仿佛是一個賭場,所有人都在努力下注,忽然之間,從某個角落傳出一聲驚呼‘我中了’。于是,所有人都向他投去羨慕的眼光,因為賭場里多數都是輸家。”


不久前,李志春在復旦大學的一位師弟被上海某高校的“非升即走”政策掃地出門。即便他手握國家社科青年基金項目,還是因為沒有發夠3篇“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論文而被淘汰。


一邊是愈演愈烈的叢林法則,一邊是保守、沉悶的學術生態。李志春說,一些論文只是在“炒冷飯”,或在某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上摳字眼,卻能受到期刊編輯的青睞。


“一旦保守的學者掌握了話語權,那些新鮮、有靈性的思想就會被邊緣化,甚至很難被看到。”


李志春是從中文跨入哲學的,屬于非科班出身的“野路子”。之所以最終選擇哲學,是因為他喜歡刨根問底,渴望討論、研究事物背后更深遠的問題,這是哲學的領地。


在沒進哲學學院前,他給自己的導師、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楊澤波發郵件,說自己想研究“興”,因為它是中國獨特的語言表達,李志春希望能從這種表達中看到中國人獨特的思維、存在方式。這種語言哲學的方向在當時不是學界主流,卻得到了楊澤波的肯定。


正是由于導師的力挺,李志春有了很大的自由度,沒有照著傳統思想史的做法進行博士研究,但也因此面臨前所未有的艱難。這種艱難來自別人對他的不認可,甚至當有人問他研究什么的時候,他都無法像別人那樣簡明扼要地說研究朱熹的禮、張載的氣,而是要做更多的解釋才有可能讓人明白。


當不被大多數人看好時,楊澤波給了他最有力的支持。經過博士生學位論文開題、中期考核的“暴風雨”,楊澤波把他叫到辦公室,很嚴肅地對他說:“不要管別人說什么,你就做你自己,放心,有什么事我幫你兜著。”


博士生期間,是楊澤波護住了李志春獨特的性靈。也是在他的支持下,李志春最終選擇了同濟大學浙江學院這所民辦高校。因為他在對這所高校做“背調”時發現,這所學校的教師離職率比較低,他們工作得很開心,學生也表示生活得很愉快。


所以,吸引李志春的是快樂。


楊澤波告訴他:“去小學校的好處是可以好好生活。有了好的生活,再去做學問。如果你是做學問的這塊料,三五年后一定會有人找到你、發掘你;如果你不是做學問的料,你就好好地生活,這比什么都好。”


如今回想,李志春越發能體會導師這番話的深意。


在這所學校,李志春幾乎沒有考核壓力,每周只需完成5節課左右,其余時間便可以肆意地讀書、寫作和生活。他吃遍了嘉興知名、不知名的美食,有時徜徉在月河邊,發一下午呆,再在那里的花市挑一盆好看的植物回家,彈琴、健身。每到假期,他都會跑到另一個城市,像當地人一樣吃飯、散步。


北宋理學家程顥在《秋日偶成》寫到“閑來無事不從容”“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對于學者而言,閑是一種最好的境界。李志春說,閑會產生一種自發秩序,和那種目標導向、自上而下的秩序不同,更有利于創造性的活動。


2022年,李志春晉升副教授,他在刊物上發表了十余篇論文,獲得了英國倫敦勞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頒發的“勞特利奇獎(Routledge Prize)”。他獨立主持了省部級課題,還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語言哲學史(多卷本)”的課題組成員。


李志春說,他的人生一直在做減法,不設目標,但努力做事,安時處順。這一路看上去彎彎曲曲,但和那些永遠想要走直線的人生相比,他的生活處處是退路,處處是風景。


來源:   中國科學報   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聯系。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高校人才網官方微信(微信號:Gaoxiaojob)。
高校人才網
百萬碩博人的擇業平臺
高校直招
5000+單位官方入駐
簡歷直投
30W+職位一鍵投遞
{{applyDialogData.systemTips}}
{{applyDialogData.resumeTips}}
+ 上傳
+ 上傳文件
立即續費
{{successContentUp}}
{{successContentDown}}
我知道了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tips1}}
{{tips2}}
{{ title }}
職位投遞成功!
微信掃碼關注【高校人才網服務號】

求職效率翻倍

實時接收投遞反饋
精彩活動搶先知曉
為你推薦
TO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昌市| 务川| 宝清县| 固阳县| 苏州市| 西充县| 城固县| 贵溪市| 政和县| 宁南县| 台北市| 泰顺县| 东至县| 龙岩市| 江永县| 渝中区| 台北市| 文山县| 夏河县| 江城| 青田县| 集安市| 鄂托克旗| 卢氏县| 霍邱县| 河津市| 丰宁| 棋牌| 乌鲁木齐市| 泗阳县| 锡林浩特市| 万荣县| 彝良县| 合江县| 高密市| 宝清县| 麻栗坡县| 新野县| 遵化市| 汉阴县| 东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