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在某社交平臺上,偶然看到有位碩士網友分享了上岸高校的感受:“真的很幸福“。點開內容一看,發現原來這位網友是雙非碩士畢業!很順利就入職了某所省屬公辦二本的實驗教師崗。而且,據該網友分享,這個崗位是有編的。
圖源小紅書用戶
關于高校“實驗技術崗”的問題,每年都有不少碩博網友關心,很多提問中都分享了該崗位在高校,常有編制傍身。而且碩士博士都有機會入職。
很多碩博都會遇到“要不要入職大學實驗技術崗?“”大學實驗技術崗有沒有發展前景?“的問題,本文在此討論一下這個崗位的待遇和發展前景。
實驗技術崗的性價比真的不高嗎?
筆者一直認為,【待遇好不好】這件事和【相對性】是很難分開討論的——比如某高校實驗技術崗年薪10萬,放在同高校年薪二十多萬的專任教師崗面前,少人家一倍有余,這肯定是不夠看。
但是,如果是家附近的高校實驗崗,在自身有一定經濟條件、高校工作包吃住、早下班、沒有專任教師教學科研指標壓力大的情況下,高校隱藏福利(寒暑假,各種津貼,社會地位,工作環境等)一樣同等享受,那不到十萬年薪的高校實驗崗,也會讓人感覺性價比很高。
私企員工想要跳槽高校實驗技術崗(事業編)
尤其在當下的就業環境下,還有連專任教師都沒有的編制,實驗技術崗的“性價比”自然就因人而異了。
影響實驗技術崗收入的主要因素?
其實影響大學老師收入的主要因素,無非就幾點——編制、政策、平臺、職稱、地域、學校層次等。
編制不用多說,有和沒有的區別大家都懂;職稱越高收入越高;地域也是如此,經濟越發達的城市;學校層次越高,對生源的吸引力越大,財政預算或學校預算也會更加寬裕。
除此以外,實驗技術崗的發展會比教師崗要更受到政策和平臺的限制。
第一點,政策。打個比方,實驗技術崗的“天花板”收入普遍共識是:比專任教師低。但很多人不明緣由。那當然也是政策依據的,比如從官方層面看——
- 2021年9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實驗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實驗技術人才職稱設初級、中級、高級,初級分設員級和助理級,高級分設副高級和正高級。”
- 人事部、教育部在《關于高等學校崗位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 》規定:“高等學校其他系列專業技術崗位的最高等級,原則上應低于教師崗位。”
也就是說,實驗技術人才哪怕到了最高等級,其職稱地位仍低于同層級的專任教師。
除了官方有此規定,很多公辦高校的《崗位設置管理辦法》也能看到“最高等級限制”——比如正教授崗位,除了一級是國家特設,二級就只有專任教師能評,其余專業技術崗位都是最高三級。
再說學校層面的規定——高校里的實驗技術崗甚至存在無法評級晉升的情況。也歸因于第二點,平臺。
實驗技術崗,為什么可能無法評級晉升?除了單位的崗位設置不明晰外,也可能和單位的工作平臺有關。很多實驗老師的工作環境只有學校的教學實驗室,實際上評聘高級職稱,除了滿足工齡,有的還需要在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基地、校級及以上試驗基地的工作經歷(學校可能沒有條件)。
很多高校還明文規定了實驗技術崗要評職稱,必須滿足——
- 承擔大型儀器(所在的學校有大型儀器嗎?)的操作與管理;
- 滿足工作工時時長(也有實驗老師同時兼其他工作,導致實驗室工時減少);
- 個人的科研成果(所在的學校實驗老師發論文容易嗎?)數量;
- 有無高級職務的教授推薦信(有這個人脈嗎?);
- 主講大型儀器技術講座或培訓的次數(什么樣的實驗技術人員可以開大型講座?)等。
規定是規定,個別高校沒有這個條件給老師,就也評不了職稱,實驗老師們也就沒辦法在收入上更上一層樓了。
以上,是對高校實驗技術崗的一點經驗分享。不同高校規定會有差異,也有人在實驗技術崗上做得輕松愉悅,生活事業兩手抓,重點還是看各高校的情況如何。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而人會學著會去適應它。正如那句“Never underestimate your power to change yourself!? ”永遠不要低估你改變自我的能力。崗位本身并沒有差異,希望大家都能入職讓自己滿意的工作。
